『所謂道地藥材,又稱地道藥材,是優質純真藥材的專用名詞。』『道地』的『道』,是古代中國區域名稱,某藥產於此『道』的才是優質純真藥材。『地道』指地下通道。人們不知『道地』的來源,導致誤為『地道藥材』。【中國中醫藥報】報道中,以前也存在『道地藥材』與『地道藥材』混用,近年來已統一用『道地藥材』。稱為『地道』是誤用。 『有些本草文獻對藥物的四性,還稱「大熱」「大寒」「微溫」「微寒」,加於描述。』教材中用『微寒』表述的中藥達數十種。『大熱、大寒』,即超過『熱』與『寒』,『微溫』是不夠溫,『微寒』是不夠寒。不夠寒即『涼』,『微寒』與『涼』含義相當,故『微寒』『應改為』『涼』。教材中有『微溫』卻沒有『微涼』,也不合理,建議藥性中加『微涼』。 『歸經是藥物作用定位概念,表述藥物作用部位。歸是作用的歸屬,經是臟腑經絡的概稱。』『歸經』解釋為歸臟腑經絡四個部位是不恰當的。『經』在這裡為『經脈』的簡稱,『歸經』即歸經脈。書中各藥歸經都用『某髒經、某腑經』表述可證為歸經脈。但是藥物只歸經脈不歸臟腑及其他部位,是說不通的。教材中『歸經』定義明確指出:『表示藥物作用的部位』,因此『歸經』改為『歸部位』則更全面、合理。如:五味入五臟,用『歸經』解釋就是不恰當的。 『引經藥』的『引經』,也應相應理解為引入各部位的藥,稱為各部位的『引藥』。『十二經引經藥』,可稱為『十二經脈引藥』。『病證引經藥』可改為『疾病引藥』,缺『臟腑引藥』應補入。『局部穴位引經藥』,因臨床意義不大,故可廢用。 『由於藥物的藥性作用不同,其作用各有專長和一定的適用範圍,因此對於某類或某種病證,應當避免使用某類或某種藥物,稱證候用藥禁忌,也稱為病證用藥禁忌』。首先,『證候』與『病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不能互稱。其次,現代『證候』已與『證』混用,即『證候又稱證』。『證候』是疾病的臨床表現,也稱『症候』。【傷寒論】以病立論,論述病的『脈證並治』,其『證』即太陽病等的臨床表現。【諸病源候論】病的臨床表現不用『證』而用『候』表述,故後人將『證候』合用。教材中,『證候』指病的症狀和體徵。但是現代對『證候』產生誤解,認為辨證的結果是『證候,也稱證』。這是對辨證論治的『證』的誤解。『證』本是辨證的依據卻被誤為結果。『十三五』【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分別給『證』和『證候』做出了定義。【中藥學】教材『證候用藥禁忌』的『證候』,實指『證』,故應改為『證的用藥禁忌』。第三,『病證用藥禁忌』中的『證』也有歧義。中醫病名多用『症狀』命名,故『證名、症名』也是病名。『證』是診斷結果。故『病證用藥禁忌』作『病與證的用藥禁忌』更合理。 『以藥物屬於哪一臟腑經絡為主來進行分類,其目的是便於臨床用藥,達到有的放矢。』本段內容只有臟腑分類,『經絡』是『經脈』的混用,應改為『經脈』。同時,這裡沒有經脈分類的內容,應補入。 連翹藥性表述不統一。『微寒』即不夠寒,意同於『涼』。這裡連翹藥性為『微寒』,但在臨床應用中,有四個地方寫作『性寒』,應統一規範為『涼』。筆者認為,教材中各藥性的不統一、不規範表述,應認真商兌修改,確定標準概念。 (陳業興 海南省海口市第三人民醫院)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