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文化傳承有三條渠道。 一是物質形態文化遺產,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是古代典籍,即甲骨文、竹木簡、布帛、紙等材料上所記錄的古典文獻,記錄了汗牛充棟的華夏民族文化形態和發展歷史,是華夏民族特有的思想、思維、想像力、創造力的歷史見證。 古書中有豐富多彩的內容適用於今。屠呦呦從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記錄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得到啟迪,使用凍水榨汁並蒸發水分而成的方法,取得了青蒿素,被授予2015年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從不想『露財』到敞開心扉 中國古代典籍不計其數,在政權更替、戰事、自然災害等天災人禍的破壞後,存留迄今的萬無其一。爲查清現存古籍情況,中國在2007年開始了古代典籍普查。 普查標準自從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制定以後,經歷了漫長的調整。起初,我們期待儘量詳細地記錄古代典籍,但遇到了各種意外問題。例如,某古書的版本,一說明朝版本,宋朝版本,一說明朝或清朝時期的偽宋版本,無法定論。後來,對標準進行了調整,使記錄項目儘可能簡潔,只留下必要的項目,如書名、作者、版本、現存卷目及數量,從而加快了普查。現在,全國累計普查完成了260萬個目錄,占古代典籍總量的80%以上。 普查之初,有的收藏機構不喜外人參與登記,不想『露財』。我們特地做解釋工作,整理出來的目錄和古代典籍依舊屬於收藏機構,其疑慮才逐漸消除了。 以古代典籍普查登記爲基礎,【中華古籍總目】的國圖卷、天津卷、水文卷等的編撰工作得以相繼開始。 厚過『五年規劃』的文件 『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是國務院發布的,入選其中的感知版本無異於『國寶』。當時向國務院提交文件的時候,僅僅是目錄就極其厚重。國務院辦公室的人說,就算是『五年規劃』亦無如此之厚,其中還有數不清的生僻字。 國務院的文件類似『戶口本』,要有法律意義,還需要有文化部發行的古籍『身份證』。現階段,已經發布了五批名錄,12274部古書選列,第六批則在評審中,許多省份同時創建了省級名錄。 命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要國務院批准,彰顯了政府的作用。 現在已經命名了180個機構,並公布了古代典籍儲藏庫的建設標準,要求地方政府投入文化資金。據此,全國1000多家古代典籍收藏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儲藏庫的條件,保護了2000萬冊以上的古代典籍。 2010年,原文化部爲十二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命名,並組織了對古籍的修復工作,對象是國家圖書館藏的『天祿琳琅』清宮珍籍、山西省國家珍貴古籍、雲南省『納絡拉洞藏經』、陝西圖書館』古今圖書集成』等,累計修復的古代典籍書葉數量超過330萬。其後全國各級全類的古籍儲存庫紛紛效仿,成立專業的古籍修復室達到兩百四十七家。其中,國家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上海圖書館等八家機構獲得『國家可移動文物修復資格。 國家圖書館古籍保護實驗室的修復儲藏技術水平領先,不管是古籍修復用紙、古籍文獻包裝用具,還是古籍儲藏庫環境、脫酸等技術水平。 古籍版本修復及儲藏技術曾是『冷』凳,現在即開始一步一步『熱』起來。 現代技術成爲古籍保護神 現代科學技術極大地便利於古代典籍的變化萬千,對於保護、傳承了珍貴古籍十分有效。到目前爲止,數位化文庫發行總量超過3.2萬冊,國圖2/3的古代典籍善本實現了在線訂閱,數量達到八部『四庫全書』之巨。全國累計網上古代典籍資源超過6萬5千部,古代典籍中記錄的歷史、文化得到大範圍有效的傳播。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規劃的『中華再造善本工程』,以『繼絕存真,傳本揚學』的宗旨,精選了部分重要珍貴的古代典籍版本,進行影印出版。首期出版了758種8974冊,二期出版了583種4421冊,先後收藏於國家圖書館、三十一家省級圖書館、一百家大學及國內外學術機構,受到學術界的好評。這相當於『新善本』,增加了保護和傳承前人的好東西的途徑。 目前,古籍保護專業得到有力的推廣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師範大學等,共招收該專業碩士一百二十六人。並且,復旦大學申請創辦了古籍保護一級學科,成功申請了古籍保護博士學位點。復旦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分別創建了古籍保護研究院。 現存的華夏古代文獻書籍,數百萬冊流傳於海外,並且有相當多屬於孤本。海外中華古籍書目資料庫於2016年啟動,收錄了包含來自美國、加拿大、西班牙、日本等十多個國家地區的726000條書目信息。國家文物局委託的『海外中華珍貴古籍調查項目』收集了宋元明時期近兩萬部古代書目,並搜集了四千多部古代典籍書影。我們展開了海外收藏的【永樂大典】數位化,並回歸我國的工作,現在出版了五十七冊海外收藏的【永樂大典】。2014年,北京大學投入人民幣1.1億元,購買了日本大倉集古館的【大倉文庫】古代典籍,共計931種28143冊,專家鑑定文津閣的【四庫全書】抽出本是孤本。2018年6月26日,國家圖書館收到日本細川家族永青文庫捐贈的36部4175冊古籍。 古代典籍里的文字活了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維護中華民族根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來理解古籍保護,我們會發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 例如立法層面上,欠缺對古籍保護的明文規定,【文扔保護法】【公共圖書館法】也沒有適用條文;再如,古籍保護在經費方面也缺乏保障;還有,大部分地方只是申報、沒有落實保護,沒有具體的申報後的保護措施。民間力量也沒有充分利用。 除了紙的古籍,中國還有很多銘文、摩崖、墓誌等石刻文獻,野外酸雨、風化等侵蝕現象嚴重。安徽天柱山三祖寺的旁邊刻有『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唐代以來1200多年間的摩崖石刻,其中刻有王安石、李師中、蘇東坡、黃庭堅等名家的作品,有四五百塊之多。向古籍保護中心提出立項,並促使這些石刻文獻進入古籍保護範疇是急需的。 現在的古籍保護工作,還是重視本體保護,而忽視了挖掘整理,對於古籍記錄的文化、學說,如何融入現代生活,給民眾帶來福祉,也未有破題。古籍文獻中可以發掘的內容非常豐富,現在的製造業、旅遊業、文化事業,甚至外交國防事務,均可從古典文獻中找到智慧、答案。 文化是旅遊業的靈魂,許多旅遊景點都是從古籍中發掘出來的。比如西安永興坊,通過發掘古籍文獻,將文獻中記載的各種陝西小吃合爲一個,在占地面積不足1公頃的地方創造了商業奇蹟,成爲餐飲市場的典型景點。現在很多網絡公司,如阿里巴巴等都以新的形式發掘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只有當我們善於將古籍引入市場,更貼近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我們才能善於繼承傳統文化。 根據原文化部副部長、國家圖書館原館長周和平原文修改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