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孔子和魯迅誰更代表中國文化? (2)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5-5 00:26| 發布者: 開元之治| 查看: 1630| 評論: 0

摘要: 從孔子到魯迅    中國文化亟待被重新定位與認識   據了解,造成這種困境的首要原因,是在『究竟要向世界展示自己怎樣一種文化』的問題上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曾有一名德國漢學家就提出――孔子和 ...
從孔子到魯迅 
  中國文化亟待被重新定位與認識
  據了解,造成這種困境的首要原因,是在『究竟要向世界展示自己怎樣一種文化』的問題上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曾有一名德國漢學家就提出――孔子和魯迅,誰才真正代表中國?『中國投入了那麼多人力物力、在全世界範圍推廣漢文化,這個文化載體的名字為何選擇叫「孔子學院」,而不是「魯迅學院」呢?』
8年前,中國開始到世界各地大規模興建『孔子學院』,以此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平台。『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偶像,而魯迅則是中國近現代文化的旗幟』,陳思和說,這位德國漢學家所提出的問題,切中了對中國文化再發展思考的要害――如何將中國的古代傳統文化和近現代文化銜接?我們究竟要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哪一面? 
  『孔子和魯迅是兩種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造成文化的割裂』,對此,陳思和提出,當下棘手的問題,就是通過用新的文化傳承方式避免文化割裂的發生。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以師承的方式,將傳統文化代代相傳。其實,從傳統文化到現代文化,更多的是需要鬥爭、裂變和反思。在激烈的碰撞中,發展出適合這個時代的新文化』,陳思和表示,當今最缺少的就是對文化發展的反思與批判,而這種傳承方式,卻能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代文化最充分地融合。
  漢文化復興
  通過自省與自新順應時代變化
  『漢文化要復興,就必須順應時代自我更新』,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陳方正認為,隨着近現代文明、新興科技和政治理念的衝擊,傳統漢文化在國人思想體系中的地位被一再降低。『漢文化的精髓儒學,延續千年,卻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在短短十年時間裡就被新文化運動淹沒,影響力不斷減弱』,陳方正說,漢文化的歷史意義,在於中國的歷代先人對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信仰,『如果可以從傳統漢文化中提煉出適應時代發展的價值元素,依然可以被當今大部分國人,甚至外國人所接受』。
  而許琳則透露,國家對孔子學院下一個十年發展已經有了明確的要求,即通過孔子學院這個平台,去學習其他國家在文化發展上所取得的優秀成果,通過各種方式鼓勵研究中國文化的各國學者共同推動漢文化的再度繁榮,同時『更要對中華文化進行自省與自新』。
  重新定位
  沒有孤立的中國文化
  『在這裡,總有人問我對中國的感受怎麼樣。』一名外企高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如此說道,『這是否也能看做是中國缺乏自信的一種表現?』
  對此,陳思和認為,討論文化問題時,我們總會不自覺地將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分割開來看,『我們習慣於用單一的視角解讀世界,以為世界文化就是指代西方文化。如果換一種思維方式,或許我們的很多認識都會發生改變』,陳思和告訴記者,國人受到數千年自我封閉思想的影響很深,很自然地認為中國與西方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環境。『其實,沒有一個孤立的中國,更沒有一個孤立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本就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用復旦大學教授吳曉明的話來說,正是有了以上這種思維,如果再加上一點『自豪感』,就會很自然地覺得自己的文化與眾不同、獨一無二,『所以,很多人才會那麼渴望去改變別人的看法,才會那麼急切地想知道外國人眼中自己的形象。』對此,來自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的柯馬丁教授表示,『對中國文化的重新認識,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再孤立地看待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的文化。』 
  『重新審視這個國家,可以選擇從兩個視角開始――從古至今的縱向研究和以一個時間點,將中國與世界其他文化做橫向對比』,柯馬丁憂慮地說,不少學者總是更熱衷於研究古代的中國,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分開研究。『這是因為在古代,中國曾是個超級大國。但別忘了,魯迅所代表的現代文化也是漢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來源:廣州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