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文壇觀潮:批評的激情與作家的倫理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5-4 23:40| 發佈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756| 評論: 0

摘要: 『我有點害怕那些一手拿框框、一手捏着棍子到處找毛病的人,碰上了他們,麻煩就多了。』(巴金語)譚權書 作    文壇觀潮   徐 坤   批評家和作家的關係,是一個太過老生常談的話題,諸種論述,面面 ...
『我有點害怕那些一手拿框框、一手捏着棍子到處找毛病的人,碰上了他們,麻煩就多了。』(巴金語)譚權書 作 
  文壇觀潮
  徐 坤
  批評家和作家的關係,是一個太過老生常談的話題,諸種論述,面面俱到,以至於現在的人們已經失去了探討它的空間與興趣。為寫這篇小文,特地到網上瀏覽,有兩篇文章格外引人注目:一是巴金先生發表於1962年第5期【上海文學】雜誌上的文章【作家的勇氣和責任心】,另一篇是周曉楓女士的雜文【批評家的勇氣和作家的胸懷】,(見【文藝爭鳴】2011第8期。)二者跨越不同時代,相隔幾乎半個世紀,卻道出了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彼此相映成趣,成為記錄彼時批評家與作家二者關係的鮮活史料。
  巴金先生的文章,是1962年春天在上海市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可以看出,囿於當時嚴酷的階級鬥爭形勢,巴老心懷戰慄,文中談的雖然是作家和創作,實則指責的卻是那些習慣於揮舞大棒亂扣帽子、亂打棍子的批評家。『我有點害怕那些一手拿框框、一手捏着棍子到處找毛病的人,碰上了他們,麻煩就多了。』『誰又不怕挨整呢?誰又願意因為一篇文章招來一頓痛擊呢?許多人(我也在內)只好小心翼翼,不論說話作文,寧願多說別人說過若干遍的話,而且儘可能說得全面,即使談一個小問題,也要加上大段的頭尾,要面面俱到,叫人抓不到辮子,不管文章有沒有作用,只求平平安安地過關。』如此令人痛心的話語,如此讓人揪心的情形,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作家,無不感同身受。那種假『文藝批評』之名、行政治迫害之實的狀況,在我們的當代文學史上曾經漫漶了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間。在一切以階級鬥爭為綱、文藝只強調為政治服務的時代,作家和批評家之間是不可能形成正常的對象化關係的。
  時至今日,當歷史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經濟飛速發展,GDP已經排名世界第二,社會和諧人心穩定,文學領域內批評家跟作家之間的關係已發生相當大的變化。周曉楓的文章有了中肯且不失激憤的總結。她從編輯家這『第三人』的角度,剖析作家和批評家之間的關係,對於雙方的人性弱點都做了認真的剖析,認為雙方都沒有盡職盡責。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批評家完全成了盲目的吹鼓手,除了吹捧之外見不到一句真實的批評之言。她質疑批評家『把學術探討變成人際周旋,覺得他們詞庫裏有太多褒義詞,卻像缺血一樣缺乏貶義詞的儲備。研討會就像帕瓦羅蒂們演出,比着飆高音,及至失真的海豚音。當批評失去貶義詞的時候,就像陽光下的物體沒有陰影,只能證明它不是真東西,不過是畫在紙上的扁平之物。』同時她也指出,造成批評家假裝集體弱智的實際原因,也是由於作家們的暗中操縱。作家們出於名利心的驅使,只顧求出名圖好賣,對藝術和創作的本真缺乏探索和鑽研精神,他們變得十分脆弱,只願聽好話,受讚揚,無力去承擔也不願意聽到任何批評。這樣的批評家是不負責任的,這樣的作家,也是難以進步成大器的。
  以上兩篇文章,雖來自於不同的時代、出自於不同的身份,但是對於作家與批評家的關係,都是從實踐意義上總結出的,因此顯得格外真實和真切,對於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回顧和總結二者關係,是極有意義的。時代在變,二者的關係隨之在變。從巴金時代作家對批評家的懼怕,到周曉楓時代作家可以對批評家進行操縱,半個世紀過去,可以看到作家逐漸由被動變主動、批評家逐漸成為傀儡和雞肋的過程。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批評的失真和乏力?我想還是因為時代的轉換。當一個商業的電子化時代來臨,由於器物和載體的變化,應運而生的是媒體批評和網絡批評。原先的『學院批評』和『協會式批評』,因其溢美之詞過濫而失去其有效性,不能再以其深刻洞見而對創作進行引領,影響逐漸式微,退居邊緣不受關心。媒體批評和網絡式批評能甚囂塵上,從積極意義上說,媒體記者、編輯的報道和網絡灌水帖子因其對作品反應迅捷、迅猛,偶爾露崢嶸時又不乏真知灼見,因而,他們成了這個時代『批評家』的代名詞,尤其深受年輕讀者待見。另外一個方面,從消極意義上說,也因為前者能有效的把作家作品搬上娛樂版頭條,在插科打諢、八卦調笑中解構掉作品的莊嚴意義,進而贏得讀者關注和排行榜的位置靠前;後者基本靠網上拍磚謾罵、以及殭屍粉數量的嚇人堆積來滋養人氣和吸引眼球,達到的同樣是將書賣得好賣得快的目的。
  傳統的批評家,除了積攢一些不痛不癢、千篇一律的等腰著作等着評定職稱,還能幹些什麼呢?批評家要想重新贏得人們的尊敬,首先必須堅定自身的道德文化立場,除了加強批評隊伍的理論建設外,還要勇於對現實發言,對淨化文化環境發揮積極作用。我們尤其希望,在『市場』這個概念甚囂塵上的混亂時刻,能有批評家挺身而出,指出:『市場的邏輯並非文學的邏輯』,號召淨化周圍的藝術創作空氣,提倡那些純粹的,唯美的,優雅的,不單純以獲利為目的文藝創新。就像墨西哥作家帕斯在【批判的激情】裏所說的那樣,『今天的文學商業被一種單純經濟觀點所左右:最高價值就是購書者的數量。賺錢是合法的;為「偉大的公眾」生產書籍也是合法的,但如果中心意圖是出版「暢銷書」、娛樂性作品和通俗讀物,文學就會死亡,社會就會墮落。』
  同時身為作家,我們是不是也要時刻三省吾身,時刻問自己:是否忘記了初進文學創作這條道路時曾發誓要追求永恆、要完成打造藝術作品永久魅力的使命?批評家就應該是那樣一群人,那樣一群時時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使命的一群人,那樣一群令人尊敬的智者和賢者。徐坤
來源:深圳特區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