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文化報道介紹優雅的文房四寶如今在製作技藝上、在使用的情趣上、在文化意蘊上日漸粗疏,失去了原有的優雅……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繪畫、書法創作,我們要使用宣紙。宣紙,是明代宣德年間興起的一種用青檀樹皮和稻草(即所謂『棉料』)相摻製成的紙。明代傑出的書畫家沈周,最早用這種紙創作傳世書畫作品。宣紙,可說是中華文化中一種獨特的紙制媒介。用宣紙作畫,或一抹雲煙,或幾枝殘荷,或幾處山色;用宣紙書寫,其書法『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枯槁之形』,藝術感染力、藝術魅力,都達到了令人驚嘆稱奇的效果,故此,著名畫家李可染說『無好紙絕無好畫』。宣紙,對中國書畫藝術的貢獻,不可或缺。但現在,一些孩子在學習中國書法藝術練習毛筆字時,或其他人習書作畫時,有人甚至包括一些宣紙類文化產品的經營者卻在勸說,不妨『放棄』宣紙。宣紙,是中國書畫藝術的物質依託,『放棄』宣紙,中國書畫藝術會喪失掉許多藝術的生命力,中國在世界上獨有的書畫藝術,不就名存實亡了嗎? 一位收藏家,多年來一直收藏碑帖拓片與文房用具。他見過一支最細的毛筆,筆頭只有三根鼠須。他還收藏了一幅【燕台走馬圖】,畫中所繪一段十幾厘米的橋上,行人如織,不但神態各異,連坐騎『是驢是馬』都清晰可辨,『畫出這樣的效果,恐怕就需要這樣很細的毛筆了。』這位收藏家說:儘管現在毛筆的產量很大,但種類反而不如以前多,不僅鼠須這類筆沒有,就是筆桿上的刻字也遜色不少。體現優雅細膩文化情感的文房用品,變得粗疏了。 再說文房四寶中的墨、硯。中國書法藝術、繪畫藝術,深藏墨硯之精妙,講究用墨技巧、筆墨情趣,只有中國傳統文化素養深厚之人方可領悟,具有心得。一汪古雅的水墨,一方年代久遠的墨硯,都是書畫創作過程中必不可少之物……而現在,承載歷史文化信息,可以佐證歷史文獻的墨、硯,卻正在慢慢消失,難怪有藝術人士如此感慨:在今天這樣的網絡信息時代,各種現代化的文具尚且面臨淘汰,更何況古老的文房四寶,使用的人更少,製作技藝傳承面臨許多困境…… 的確,這是非常令人感慨的。這種能夠代表和象徵傳統意蘊、古典情懷、藝術旨趣的文房四寶逐漸失去優雅,變得粗疏,沒有情味,那麼,在我們今天這個當代社會,像文房四寶失去優雅品質和格調的文化、藝術形式,還有多少呢? 崑曲是一門優雅精緻的藝術,被人讚譽為『美得不得了的藝術』。崑曲雖然過去經歷過台上比台下人多的窘境,甚至被稱為『困曲』,有過生存的危機,但最近一篇【崑曲十年『非遺』路,如今面臨過度開發】文化報道說,崑曲面臨着過度開發和虛火過旺的現實。對待崑曲是如此急功近利的態度,『華美精妙』的崑曲會不會因此失去了優雅品性?令人擔憂。 優雅是文化的一種特徵,是藝術的一種品性,或也可以叫做『生活的藝術』。然而,我們許多可稱作『生活的藝術』的東西,卻正在慢慢失去,比如優雅的文人聊天清談,比如優雅的古典書信傳情,比如優雅的閱讀藝術……等等,都在衰落、萎縮,而這種衰落和萎縮實際表明了一種優雅的傳統文化形式的被拋棄。現在,一種普遍的情形是,物質豐盈了,但我們的靈魂卻越來越蒼白;擁有了財富,但我們的精神卻越發貧窮;追逐占有中,欲望泛濫,我們的性靈生活卻是乾燥粗鄙…… 記得一位現代作家講過優雅的生活和優雅的趣味於生活、人生的意義: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和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這就是典型的優雅生活的作風,優雅的生活風格。然而,我們在生活中已經幾乎完全沒有了這樣的欣賞優雅、擁有優雅的意趣和情懷了。 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