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裏一場規模不大的軍隊譁變引起天翻地覆的巨變,不僅一個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王朝走進了歷史,而且順帶將延續兩千多年的帝制一併終結。經過最近二十多年的研究,我們對晚清的歷史已有許多不一樣的看法。我們不再認為晚清就是一味腐敗、一味賣國,晚清政府其實在政治變革上做了不少努力,君主立憲經過十幾年發展即將成功,何以到最後關頭功虧一簣呢?一個還算具有活力的大清帝國何以在一夜之間頃刻瓦解呢?
清廷的覺醒 近代中國的所有問題都不由社會內部自發產生,而是由外部引發,是西方工業革命和大航路開闢之後的必然後果。由於中國社會結構的複雜性,中國沒有在第一時間追蹤西方工業革命、實現社會轉型,待到1840年被英國打敗而走上近代化道路。這無論如何都具有一種被動的感覺或者不太舒服的彆扭,所以清廷在那之後半個多世紀裏,雖然要學西方,但在內容上卻有很大保留,並不願意像稍後的日本那樣轉身向西、脫亞入歐,將中國變成一個徹底的近代國家。 中國有選擇地學習西方,並且在很短的時間裏取得不小實效。到1891年前後,中國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恢復到太平天國和幾次外部戰爭破壞之前的水準,在世界經濟總量中佔有很大比例。更重要的是,由于洋務新政的主旨是富國強兵,中國在那麼短的時間裏幾乎超越了一個時代,跨越先前比較原始的冷兵器時代,構建了一支比較現代的新型軍隊,尤其是北洋海軍,公認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六,足見『中體西用』在推動發展上不能說毫無功效。 問題在於,洋務新政30年的發展是畸形的,經不起考驗。1894年那場局部戰爭不僅使30年傾國之力創辦的北洋海軍毀於一旦,而且在精神層面摧毀了中國知識階層先前的自信或者說自負。甲午戰爭後,中國的知識階層和政治精英知恥而後勇,轉身向東,向先前的敵人學習,啟動了一場必將改變中國面貌的維新運動。所謂維新,其實就是期望像日本明治維新那樣進行一些政治體制方面的變革,不再固守先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本位主義思想。這是中國人的一個重要覺醒,也是清廷統治者實事求是的深刻反省。 然而,中國的問題太複雜了,既有傳統與現代的糾葛,又有種族之間的貌合神離,再加上其他種種內外的複雜因素,中國在1898年秋天發生了政治大逆轉。第二年另立大阿哥,引爆政治高層的派系衝突。保守的政治勢力為了私利,竟然煽動民粹主義,鼓動義和拳弟兄用血肉之軀去挑戰列強的真槍實彈,終於引發列強軍事干預,最後以【辛丑條約】的恥辱而收場。 【辛丑條約】確實包含有巨額戰爭賠款,但這個條約最重要的共識是要保全中國的主權完整,我們過去說義和團運動阻止了列強對中國的瓜分,就是這個意思。只是列強還要求清廷必須按照近代國家的標準進行政治革新,要引導國民的世界意識,不得煽動利用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清廷在1901年開始的所謂新政,其實就是庚子國變之後的大徹大悟,也是國際環境變化的產物。 來源:搜狐文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