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並不太平。中國的儒、釋、道思想中都含有 『和』的理念,都有講求相互尊重、圓通兼容的精神。書法是中華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它所體現出來的正是這種 『和』的精神。筆者曾對書法練習者做過長期跟蹤與實驗,結果發現接受過書法訓練的人較少體驗到焦慮,心態相對平和。書法創作確實對排除個體消極情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唐代虞世南在 【筆髓論・契妙】中說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清代的周星蓮在 【臨池管見】中也說 『靜坐作楷法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靜躁俱平』,都說的是同樣的意思。 由此可見,小到一個人,書法可使人心境平和;大到一個群體,書法可使社會和諧,因爲社會群體由每一個個體所組成;再大到天下,書法也能爲世界和平作出貢獻。注重 『和爲貴』的中華文化,爲處理當今國際問題提供了中國古人的一種智慧。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不應只是博物館中的一個擺設,還要把它展示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才會有進一步的發展。中華文化 『走出去』是必然之勢,是實施 『文化強國』戰略的一個重要任務。目前,西方主流媒體對於中華文化的了解還停留在中國功夫等層面,還難以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核及裡面所蘊含的溫和精神,甚至有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採取的是一種含有敵意、帶有攻擊性的報導。爲此,我們要推動『跨文化交流』。除了政府層面的文化交流之外,更主要的是指民間層面非官方形式的文化交流,因爲民間的文化交流可以超越政治和意識形態,更有說服力,更容易讓西方社會決策者包括媒體接受一個客觀的中國形象。 『跨文化交流』最大的障礙是語言,中國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同時是漢語學習的有效載體,通過書法這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可向世界傳播我們的語言,同時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使中西文化平等對話。因此,我們應超越對書法的狹隘理解,將書法納入到國際文化交流的大視野之中,以配合中央所部署的 『走出去』戰略,將以書法爲載體的中華文化傳播出去。 (周斌 作者爲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來源:解放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