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明繪 聽到『中心內爆』和『相對位移』,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宇宙天體物理學論述的高能粒子的撞擊,還是大陸漂浮學說講座?其實,這是一篇文化批評中一個句子的用語。你是不是有點驚詫,覺得有點『妖』? 這裡,不妨再摘引一句以餉同好:『文化在一次全社會的文化解碼間完成著若干現代性話語之大敘述的編碼,在一場意識形態的祛魅式中布下重重新的霧障……這是「中國」魔環內循環歷史(非歷史)的終結,是加入「人類」線性進步歷史的全新開端……』不要說列位讀者讀得累,我抄得也很累。你是不是有這種感覺,雖然每個字都認識,但要讀懂還是要頗費腦筋。 爲各種新的文化力量和處於藝術與社會交界處的新的文化現象,進入20世紀後半葉,文化批評應運而生成爲近年的一門顯學,熱鬧非凡。但是恕我直言,這些文化批評和研究大都發表在所謂的核心期刊上,局限在所謂的學院裡,困囿于越來越狹隘的學者圈子裡,對於真正的文化發展並沒有起到積極的介入和推動作用。 我認爲,文化批評的擱淺現象,重要原因在於我們的言說方式。文化批評要脫下學者『高貴』的冠冕,用尋常百姓的身份和話語,同芸芸眾生用真心、誠心、熱心去交流。 文化批評要說的不是象牙塔里的經院哲學,不是被術語包裹得嚴嚴實實或者雲遮霧罩的高頭講章,因爲它面對的是大眾日常生活困惑的文化現象,應該是大眾釋疑解惑的良師益友。文化批評要說的不是簡單直白搬用意識形態用語的官話,不是藻辭華麗排比連連的套話,也不是諸如『太陽天天從東方升起』一類正確的廢話,也不是漫無邊際卻甜得發膩沒有方向瞎撫慰的『心靈雞湯』,比如對生活失望者說永遠不變的『明天會更好』。文化批評提供的不只是希望而是生活的意志和勇氣。文化批評要說出實實在在、結結實實的『人話』。每一個文化批評從業者,要堅守高尚的職業操守,把蘊含著真善美的價值,用最親切、最感性、最直通人心的表述,送抵每一位讀者的心靈深處。 來源:人民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