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井岡山門票漲了、台兒莊門票漲了……清明小長假期間,不少景區門票爭先恐後地邁入了『百元時代』,網友感嘆,秀美河山成了『玩不起的風景』。專家認爲,景區漲價背後,除了有運營維護成本的現實,更反映出旅遊產品結構的不合理、景區盲目的攀比心理和地方財政對門票收入的依賴。 (【新京報】4月5日報導) 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民眾開始追求精神享受,以觀光休閒爲主的旅遊產業逐年升溫,各地紛紛將其劃入鼓勵發展的行列,並出台各種版本的『國民休閒計劃』鼓勵措施。國家旅遊局正在就【國民旅遊休閒綱要】展開進一步的意見徵求和修改完善,正式發布指日可待。在旅遊已成炙手可熱的產業時,不斷上漲的門票卻給了民眾當頭一棒,『玩不起』的嘆息聲亦折射出萬般無奈之情。
旅遊經濟之所以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視,就是因爲其涉及的產業鏈條,不僅自身有增長潛力,而且能夠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比如交通、旅館、餐飲、購物等行業,都能在旅遊經濟下分一杯羹。但是,旅遊實際上是消費彈性非常大的行業,當景區門票價格過高時,就會影響遊客的消費熱情,畢竟旅遊預算費用有限,誰都想花在刀刃上,而不是白白扔給虛高的門票。 因此,表面上看景區將門票抬高,可以提升自己的旅遊收益,相關地方政府部門也能從漲價中獲益。但是,旅遊本身並非剛需消費,乃是一種客戶體驗式消費,最重要的就是口碑效應,遊客的滿意度才是確保景區長期經營的關鍵因素。過高的門票會嚇倒一部分遊客,使他們失去遊玩的樂趣,在門票面前望而卻步,或者忍痛省掉其他方面的開支。 這樣算下來,從高價門票中獲益的只是少數人,其他相關行業必然會受到影響,不僅收入難以提升,就業也會受到影響。可見,發展旅遊業不能只是口號,也要考慮實際情況,地方政府應轉變發展思路,不能再單純盲目地追求『門票經濟』,更要重視全產業鏈條的同步發展。同時,門票價格的制定要合理化、人性化,不能單純以價格爲依據,還要綜合考慮國民收入水平占比、人均旅遊消費支出額度、遊客可承受力等因素。 目前,我國旅遊景區的開發水平仍然很低,門票收入獨大的局面沒有改善,旅遊增值收入占比太低,急需改善平衡收入格局。同時也應看到,有許多旅遊景區屬於公共資源,門票價格也需回歸至公益性,採取低門票或者免費的模式,讓國民享受本就屬於他們的風景,讓『玩得起』成爲一項國民福利。在這方面,杭州的『免費西湖』策略,可謂是明智之舉。 來源:瀋陽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