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改变观念,历史保护建筑才有春天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2-5-4 23:47| 發佈者: 阿土伯呀| 查看: 1507| 評論: 0

摘要: 商船会馆、书隐楼等优秀历史建筑,虽然早已列入保护名单,却因为各种原因而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好似“聊斋外景地”,濒临灭失的危险。有见识的市政协委员直言,列入名单不等于真正保护,呼吁政府建立专项基金,出资收 ...
商船会馆、书隐楼等优秀历史建筑,虽然早已列入保护名单,却因为各种原因而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好似“聊斋外景地”,濒临灭失的危险。有见识的市政协委员直言,列入名单不等于真正保护,呼吁政府建立专项基金,出资收购,避免因产权归属、使用者职责等问题扯皮。

来自市政协委员呼声,前日晚报于头版头条发表,可谓“振聋发聩”。

平心而论,上海既有经济底子,又是文化高地,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有不少成功经验。但处在闹市中心的商船会馆、书隐楼等老房子,竟然会在日复一日的“熟视无睹”中走向倾圮。这样的事实,让人叹息,更值得深思。

能够列入名单、挂上“优秀历史建筑”的牌牌,目前对于老房子们,却已是最高、最有力保护手段。中国的大多数老房子因为不够精美或不具文化代表性、无“牌”护身,恐怕更是只能“听其自然”。

列入名单、有法可据,避免“意外不测”,原本只是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第一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原本该受到精心呵护的老房子们“苟延残喘”、慢慢“自生自灭”,很多地方、相关部门很容易痛心疾首地给出十分无辜、不得已的解释,比如保护经费不足,比如产权障碍,比如职责不清等等。但追根溯源,根本在于我们这个民族既缺少珍视自身文化历史遗迹的传统,又处于一窝蜂求新求变的社会阶段。虽然许多地方、行业的管理者不乏识见,到了日本、欧洲等地,对于人家精心保护的历史文化也懂得欣赏和称赞,但回到本地、本单位,除了那些能够迅速转换成旅游、开发等商业效益的“遗产”之外,仍将本地的历史文化保护看作包袱而非财富、资本,只看见历史建筑脚下土地的升值而无视其文化价值,一遇需要保护、维修者,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叫苦不迭。

对于老房子的如此态度,恰好显示了我们在提高全民尤其是管理者文化素养方面,仍需下大力气。文化是生产力,近几年来已渐成社会共识。然而文化生产力的建设与我们原始积累时期的制造业发展不同,如果秉持急功近利式态度,盲从西方学步,而不懂得从根本上尊重、涵养自己的文化脉络,只会事倍功半。拆除老房子、打造假古董,不惜作“维修式拆除”之类厚颜狡辩的故事,还会一再发生。不能将我们的历史文化真正视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资本与无与伦比的财富,那么对于历史文化保护,便会只见包袱,只讲经费、技术的困难,而缺少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一味延宕,“书隐楼”们等不起,城市的历史家底败不起。(姜泓冰)


来源:新民晚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