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船會館、書隱樓等優秀歷史建築,雖然早已列入保護名單,卻因為各種原因而年久失修,殘破不堪好似『聊齋外景地』,瀕臨滅失的危險。有見識的市政協委員直言,列入名單不等於真正保護,呼籲政府建立專項基金,出資收購,避免因產權歸屬、使用者職責等問題扯皮。
來自市政協委員呼聲,前日晚報於頭版頭條發表,可謂『振聾發聵』。 平心而論,上海既有經濟底子,又是文化高地,在歷史建築保護方面,有不少成功經驗。但處在鬧市中心的商船會館、書隱樓等老房子,竟然會在日復一日的『熟視無睹』中走向傾圮。這樣的事實,讓人嘆息,更值得深思。
能夠列入名單、掛上『優秀歷史建築』的牌牌,目前對於老房子們,卻已是最高、最有力保護手段。中國的大多數老房子因為不夠精美或不具文化代表性、無『牌』護身,恐怕更是只能『聽其自然』。 列入名單、有法可據,避免『意外不測』,原本只是優秀歷史建築保護的第一步。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原本該受到精心呵護的老房子們『苟延殘喘』、慢慢『自生自滅』,很多地方、相關部門很容易痛心疾首地給出十分無辜、不得已的解釋,比如保護經費不足,比如產權障礙,比如職責不清等等。但追根溯源,根本在於我們這個民族既缺少珍視自身文化歷史遺蹟的傳統,又處於一窩蜂求新求變的社會階段。雖然許多地方、行業的管理者不乏識見,到了日本、歐洲等地,對於人家精心保護的歷史文化也懂得欣賞和稱讚,但回到本地、本單位,除了那些能夠迅速轉換成旅遊、開發等商業效益的『遺產』之外,仍將本地的歷史文化保護看作包袱而非財富、資本,只看見歷史建築腳下土地的升值而無視其文化價值,一遇需要保護、維修者,要麼敷衍了事,要麼叫苦不迭。 對於老房子的如此態度,恰好顯示了我們在提高全民尤其是管理者文化素養方面,仍需下大力氣。文化是生產力,近幾年來已漸成社會共識。然而文化生產力的建設與我們原始積累時期的製造業發展不同,如果秉持急功近利式態度,盲從西方學步,而不懂得從根本上尊重、涵養自己的文化脈絡,只會事倍功半。拆除老房子、打造假古董,不惜作『維修式拆除』之類厚顏狡辯的故事,還會一再發生。不能將我們的歷史文化真正視為新一輪發展的重要資本與無與倫比的財富,那麼對於歷史文化保護,便會只見包袱,只講經費、技術的困難,而缺少解決問題的決心和勇氣,一味延宕,『書隱樓』們等不起,城市的歷史家底敗不起。(姜泓冰) 來源:新民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