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因曾隱居會稽陽明洞,並創辦過陽明書院,故世稱陽明先生。又以其封新建伯,故又稱王新建。其家世爲望族,乃父王華爲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辛丑科狀元。雖然讀書治學爲陽明必做之事,但在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中進士踏入仕途之前,他和書院似乎沒有發生過聯繫。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其習歷經任俠、騎射、辭章、神仙、佛氏『五溺』而『始歸於聖賢之學』的王陽明,剛獲與湛若水『定交講學』之樂不久,即忤官劉瑾而遭貶謫貴州龍場驛之災。從此,他開始了其二十餘年的書院實踐活動,並形成了自己的書院觀。
一 學變於書院:王陽明的書院實踐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前往貴州途中,王陽明到長沙,游嶽麓書院,賦長詩【游嶽麓書事】以紀之,內有『殿堂釋菜禮從宜,下拜朱張息游地』之句,(註:王守仁【外集一】,見【王陽明全集】卷十九,第690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表達了對朱熹、張蛄轎喚慚в謔樵旱難術大師的崇敬。 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到達龍場驛,當地民眾爲其創建龍岡書院,他作【龍岡新構】詩以紀之,詩序稱:『諸夷以予穴居頗陰濕,請構小廬。欣然趨事,不日而成。諸生聞之,亦皆來集,請名龍岡書院,其軒曰「何陋」。』(註: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十九,第697頁.下引五詩,皆出於此,分見第697,699,700,702,713頁.) 在這裡,他留下了諸多詩作,【諸生來】講『門生頗群集,樽幸嗍閉埂=蠶靶運樂,記問復懷靦』;【諸生夜坐】記『分席夜坐堂,絳蠟清樽浮。鳴琴復散帙,壺矢交觥籌。……講習有真樂,談笑無俗流。緬懷風沂興,千載相爲謀』之樂;【諸生】則稱:『人生多離別,佳會難再遇。如何百里來,三宿便辭去。……嗟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胡不攜書來,茆堂好同住!』【龍岡漫興五首】則『寄語峰頭雙白鶴,野夫終不久龍場』。【春日花間偶集示門生】說:『閒來聊與二三子,單夾初成行暮春。改課講題非我事,研幾悟道是何人?階前細草雨還碧,簾下小桃晴更新。坐起詠歌俱實學,毫釐須遣認教真。』龍岡書院師生的多彩生活,王陽明的追求與志向,由此可見一斑。『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爲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註: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見【王陽明全集】卷二十六,第974頁.) 這就是有名的【教條示龍場諸生】,是爲龍岡書院學規,是王陽明長時間書院教學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 龍場不僅僅是王陽明第一次從事書院教學實踐的地方,也是他的悟道之所。據【年譜】記載,他『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格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憶說】』。(註:見【王陽明全集】,卷三十三,第1228頁.) 龍場悟道,是王學成立的標誌,龍岡講學,是王學傳播的開始。王氏高足錢德洪曾說:『先生之學凡三變,其爲教也亦三變:少之時,馳騁於辭章;已而出入於二氏;繼乃居夷處困,豁然有得於聖賢之旨:是三變而至道也。居貴陽時,首與學者爲「知行合一」之說;自滁陽後,多教學者靜坐;江右以來,始單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體,令學者言下有悟:是教亦三變也。』(註:錢德洪【刻文集序說】,見【王陽明全集】卷四十一,第1574頁.) 由此可知,王陽明之學歷經三變而最終定於龍場悟道,是爲學術史上『王學』的真正成立,而王學的傳播則開始於龍岡書院的講學,其教習方法則是剛剛發明的『知行合一』之說。 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王陽明在龍岡書院宣講其知行合一的新學說,聲名傳到貴陽城主管貴州一省學政的提學副使席書處,於是就有往復問辨之後的貴陽文明書院講學。(註:王守仁貴陽講學之地,爲文明書院,而不是【年譜】所記之貴陽書院,今人多有辨證,然學者仍有沿用【年譜】而不察其誤者,謹再予申說,祈能引起注意.) 關於這次講學,【王陽明年譜】是這樣記載的: 始席元山書提督學政,問朱陸同異之辨。先生不語朱陸之學,而告之以其所悟(知行合一)。書懷疑而去。明日復來,舉知行本體證之【五經】諸子,漸有省。往複數四,豁然大悟,謂『聖人之學復睹於今日。朱陸異同,各有得失,無事辯詰,求之吾性,本自明也。』遂與毛憲副修葺書院,身率貴陽諸生,以所事師禮事之。(註:【王陽明全集】卷三十三,第1229頁.) 文明書院爲省城貴陽的著名書院,創建於元皇慶年間,元末毀於兵。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提學副使毛科重修,有文會堂及顏樂、曾唯、思憂、孟辨四齋,『選聰俊幼生及各儒學生員之有志者二百餘人,擇五經教讀六人,分齋教誨』(註:徐節【文明書院記】,轉引自譚佛【王陽明『主貴陽書院』證誤】,載【王學之思】第298―300頁,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9.)。可見,這是一所規模很大、規制嚴密、分專業、分年齡層次進行教學的書院。初到其地講學,王陽明比較低調,有詩爲證,其稱: 野夫病臥成疏懶,書卷長拋舊學荒。 豈有威儀堪法象?實慚文檄過稱揚。 移居正擬投醫肆,虛度仍煩避講堂。 范我定應無所獲,空令多士笑王良。(註:王守仁【答毛拙庵見招書院】,【王陽明全集】卷十九,第703頁.) 儘管大師低調謙虛,但其新學說開人心智,『士類感德,翕然向風』,藉助院中200餘生徒,迅速在黔省傳播,並且深入人心。以至到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王門弟子王杏到貴州任監察御史時,『聞里巷歌聲,藹藹如越音。又見士民歲時走龍場致奠,亦有遙拜而祀於家者』。因而感嘆『師教入人之深若此』,乃應貴陽龍岡、文明兩書院門人數十人之請,創建王公祠以爲紀念。(註:【年譜附錄一】,見【王陽明全集】卷三十六,1330―1331頁.) 結束龍場謫貶生活之後,王陽明歷任廬陵縣、滁州等地方官,及南京刑部、鴻臚寺、太僕寺、北京吏部等兩京京官。其間雖然也是到處講學,但不以書院爲講壇。直至正德十二、三年,他以巡撫身份在江西南安、贛州、福建汀州、漳州鎮壓農民起義,進行所謂『破山中賊』之時,感到有必要建書院講學,以『破心中賊』。於是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在贛州,他建復六所書院,其中新建的義泉、正蒙、富安、鎮寧、龍池五書院爲社學性質,以教民化俗爲主,修復的濂溪書院則以傳播其心學爲要。在南昌,他派門人冀元亨到寧王朱宸濠的陽春書院,試圖講正學而規止其反叛之心。在廬山,他先是乘刻印全面解構程朱理學的【朱子晚年定論】、【傳習錄】之勇,將其手書的【修道說】、【中庸古本】、【大學古本序】、【大學古本】,『千里而致之』白鹿洞書院,『是欲求證於文公也』,(註:鄭廷鵠【白鹿洞志】卷六,見【白鹿洞書院古志五種】第212頁,北京,中華書局,1995.) 開始對這一程朱理學的大本營進行實質性顛覆。十五年正月、十六年五月,他自己又兩次來到白鹿洞書院,集門人講學其中,留詩題字,遣金置田,『欲同門久聚,共明此學』,(註:【年譜二】,見【王陽明全集】卷三十四,第1280頁.) 多有建樹。從此,王門弟子出入其間,昔日的理學聖地儼然變而成爲心學的大本營。 正德十六年八月到嘉靖六年九月,王陽明因建剿平寧王叛亂這一奇偉之功而遭謗誹,其學被指爲偽學,由江西返家,在餘姚、紹興等地專事講學,日與門人講明其『致良知』之說,其間,他自己撰寫【稽山書院尊經閣記】、【萬松書院記】,闡述其『六經者,吾心之記籍也』的基本主張,門人則爲他建復稽山、陽明二書院作爲宣傳、倡大其學的大本營。 稽山書院在浙江山陰臥龍山西崗(今屬紹興),南宋時爲紀念朱熹而建爲書院,元代辦學。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紹興府知府南大吉因信奉陽明之學,『以座主稱門生』,乃增大其規模,有明德堂、尊經閣、瑞泉精舍等,『聚八邑彥士,身率講習以督之』。當時講學,盛況空前,『環坐而聽者三百餘人』,多爲王門干將。其中,『蕭G、楊汝榮、楊紹芳等來自湖廣,楊仕鳴、薛寶鎧、黃夢星來自廣東,王艮、孟源、周沖等來自直隸,何秦、黃弘綱等來自南贛,劉邦采、劉文敏等來自安福,魏良政、魏良器等來自新建,曾忭來自泰和』,年齡最大的是時年六十八歲且『以能詩聞於江湖』的海寧人董貳O壬臨之講學,『只發【大學】萬物同體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極良知以至於至善。功夫有得,則因方設教,故人人悅其易從』。(註:【年譜三】,見【王陽明全集】卷三十五,第1290頁.) 陽明書院在紹興城西郭門內光相橋之東,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十月,由門人集資創建。這座創建於『偽學』謗誹聲中而堂皇以『陽明』爲名的書院,被認爲是陽明學派走向成熟的一個客觀標誌,它表明陽明弟子不僅茁壯成長,而且有志於以此爲基地開拓未來。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九月,閒居講學六年之久的王陽明再度被取用,以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及湖廣軍務身份,赴廣西鎮壓田州、思恩岑孟之亂。赴任途中,他經瞿州、常山、南昌、吉安、肇慶各地,一路講學不輟,大會士友三百餘人於螺川,並曾致書浙中的錢德洪、王畿,要他們團結『紹興書院中同志』,嚴『會講之約』,『振作接引』,對家鄉書院可謂是念念不忘。在廣西軍旅之中,『聞龍山之講,至今不廢,亦殊可喜』。(註:【年譜三】,見【王陽明全集】卷三十五,第1309頁、1321頁) 平亂的同時,他在當地舉鄉約、重禮教、興學校,『日與各學師生朝夕開講』,『務在興起聖賢之學』,以挽救日益陷溺之人心士風。嘉靖七年六月,他在南寧創建敷文書院,聘其門人季本主講。八月,發布【經理書院事宜】,(註:【王陽明全集】卷十八,【別集十】,第638頁.) 要求書院『法立事行』,進行制度化建設。九月, 又批覆蒼梧道梧州府,『照依南寧書院規制,鼎建書院一所』,『以淑人心』。(註:王守仁【批蒼梧道創建敷文書院呈】,見【王陽明全集】卷三十,第1123頁.) 十月,與錢德洪、王畿、何勝之通信時稱:近來『餘姚、紹興諸同志又能相聚會講切,奮發興起,日勤不懈,吾道之昌,真有火燃泉達之機矣,喜幸當何如哉!』(註:【年譜三】,見【王陽明全集】卷三十五,第1323頁.) 希望『早鼓錢塘之舵』,『一還陽明洞』,與浙中書院諸友聚會。這些說明,晚年的王陽明書院情節日深。十一月,他不幸病逝於歸家途中。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二月,王陽明喪柩回到紹興家中,『每日門人來吊者百餘人,有自初喪至卒葬不歸者。書院及諸寺院聚會如師存。是時,朝中有異議,爵蔭贈諡諸典不行,且下詔禁偽學』。但這些阻止不了各地門人對其老師的悼念。十一月下葬,『門人會葬者千餘人,麻衣哀屨,扶柩而哭。四方來觀者莫不交涕』。(註:【年譜三】,見【王陽明全集】卷三十五,第1327頁.) 嗚呼!陽明先生人生的最後一幕和數百年前的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相比,是何其相似:先生魂歸書院,門人不顧偽學之禁,毅然聚會書院,哭送自己敬愛的先生。 來源:國學文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