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學者解析『三不孝』:包含辯證與發展的觀念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3-13 09:50| 發布者: 家鄰| 查看: 1534| 評論: 0|來自: 齊魯晚報

摘要: 讀了2月13日【『不孝有三無後爲大』是誰說的】一文,筆者有不同意見。不錯,這話確實是孟子所說,因爲【孟子・離婁篇上】有言:『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舜不告而娶,爲無後也。君子以爲猶告也。』只是孟老夫子僅僅說 ...
讀了2月13日【『不孝有三無後爲大』是誰說的】一文,筆者有不同意見。不錯,這話確實是孟子所說,因爲【孟子・離婁篇上】有言:『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舜不告而娶,爲無後也。君子以爲猶告也。』只是孟老夫子僅僅說了『無後爲大』之不孝,對『三不孝』中的那兩種不孝沒有直接點明。到了東漢時代一位叫趙岐的經學家才又爲他做了補充。趙岐在【孟子注】中說:『於理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爲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努力上進求得功名,用掙得的俸祿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沒有後代,斷絕了祭祀先祖的香火,這是第三種不孝,也就是孟子說的最大的不孝。
  由此,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三個方面的體會。 

  體會之一:從趙岐的『三不孝』可以看出,其第一條是針對舜父母的不良行爲引申出來的,第二條是以虞舜的事跡和貢獻爲榜樣提出來的,第三條是從孟夫子對舜的『不告而娶』的質疑說的那段話演化過來的。
  趙岐的說法發揮了孟子的思想,說出了孟夫子沒有說出的話,這就是因爲舜的婚事引出了舜的父母的過錯。而舜的正確之處就在於他沒有按照父母的錯誤想法去做,而是採取了一種變通的辦法,用『不告而娶』的實際行動,糾正了父母的過錯,舜仍然是踐行孝道的大孝子。
  被孟夫子和趙岐所肯定和讚揚的舜的這種做法,還解決了孔夫子也沒有說清楚的一個問題。孔子要求人們對父母的一切行爲都要採取『不違』的原則,可是一個人的一生哪能一貫正確和不犯錯誤,而深具孝心的子女們又怎能眼看著自己的父母一直『過錯』下去呢?對此,孟夫子說可以按大舜的辦法採取能動的措施給予糾正;而趙岐的說法就更爲直接了,他指出子女對父母過錯的阿意曲從,非但不是孝的行爲,而且是陷親不義的行爲!這樣一來,就對孝順的『順』字給予了辯證的說明,對一味愚孝的行爲給予了糾正。
  綜合孔孟兩位夫子和趙岐的說法,就是如果父母有了過錯,子女應該以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去給予糾正,實在不能一時說服他們,也不能硬來,更不能惹他們生氣,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做補救工作,將由此帶來的損害降到最低。
  體會之二:從孔夫子到孟夫子,從【孝經】到【二十四孝】,都對孝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但是仔細品味一下,趙岐提出的『三不孝』似乎已將孝的主要內容給予了概括,至少從三個方面對孝的內容做出了解釋,還改變了人們幾乎只把『無後』作爲不孝的說法。
  按照趙岐的意思,身爲子女的第一孝,是在充分孝敬老人的同時,對於他們的過錯不迎奉,不照辦,並且盡力挽回其不良影響。在家庭內部堅持『父慈子孝』的好傳統,在社會上樹立和諧家庭的好形象。第二孝,面對家庭困境,子女應該通過個人奮鬥來改變貧窮狀況,使父母從衣食住行到精神生活上都享受到至孝的同時,子女還要對家庭和社會的發展有所作爲。踐行的第三孝,就是及時娶妻生子並教育子女健康成長,以使家族後繼有人。
  體會之三:將趙岐的『三不孝』聯繫起來看,它們之間還有著層層遞進的密切關係,子女們行孝缺了哪一條都不行。最明顯的是,如果前兩條都做得很好,但是不娶妻生子,沒有自己的後代,無人去繼承你的好思想、好家風和偌大的家業與事業,這個家由此消亡在了你的手裡,這豈不是最大的敗家子,最大的不孝之子?這種情況發生在一個家庭可能影響不大,如果這樣想、這樣做的人多了,就不僅是對父母的不孝,還會對整個民族、國家以及人類的發展帶來嚴重後果。這樣看來,說無後爲大不孝,就不顯得過分了。就是用現代生男生女都是一樣的觀點來看,這個『三孝』的道理也是可以說得通的。因爲他們和她們都有繁衍後代的能力和責任,都不應該犯『無後』的大忌。
  現在看來,這個『三孝』與『三不孝』的問題,還包含著辯證與發展的觀念,也跳出了個人家庭的小範圍,涉及民族、國家、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優化發展的大道理,蘊含了我們祖先認識人類、認識社會的覺悟、智慧和境界。(王魁章)
來源:齊魯晚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