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古史辨派』也並不否認崔述對顧頡剛『層累說』的啟發意義。胡適即曾說:『這個見解起於崔述;崔述曾說:世益晚則其取捨益慎,世益晚則其採擇益雜。』[17](P192)他還提出:『崔述在十八世紀的晚年,用了「考而後信」的一把大斧頭,一劈就削去了幾百萬年的上古史。(他的【補上古考信錄】是很可佩服的。)……頡剛現在拿了一把更大的斧頭,膽子更大了,一劈直劈到禹,把禹以前的古帝王(連堯帶舜)都送上了封神台上去!連禹和后稷都不免發生問題了。故在中國古史學上,崔述是第一次革命,顧頡剛是第二次革命,這是不須辯護的事實。』[18](P338)
與此同時,『古史辨派』還在其它方面繼承了崔述的學說。例如,顧頡剛在闡釋自己與唯物史觀的關係時,曾使用了所謂『下學』與『上達』的說法。他申明:『我們的「下學」適以利唯物史觀者的「上達」;我們雖不談史觀,何嘗阻礙了他們的進行,我們正為他們準備着初步工作的堅實基礎呢!』[12](P159)而這種說法恰是崔述所闡述過的,他在【考信錄提要】中曾自述:『述賦性愚鈍,不敢言上達之事,惟期盡下學之功,故於古帝王聖賢之事,嘗殫精力以分別其是非真偽,而從無一言及於心性者。』[29](P16)兩相對照,二人精神大抵相通。又如,崔述曾言:『人之情好以己度人,以今度古,以不肖度聖賢,至於貧富貴賤,南北水陸,通都僻壤,亦莫不互相度。往往逕庭懸隔,而其人終不自知也。』[29](P4)而胡適在批評劉鏞肌⒑堇人二人時,也曾經直接引述崔述此言[17](P195)。再如,錢玄同在諷刺那些相信『孔子書六經』者時曾引述了一個笑話,『兩個近視眼看匾,甲說「關常廟」,乙說「闕帝廟」,其實匾還沒有掛,哪兒來的字!』[17](P243)而這個笑話也正是出自崔述【考信錄】中『瞎子斷匾』的典故。 由此可見,『古史辨派』在基本理論與具體論證上,都繼承了崔述的學說,曹養吾當時就說:『他(指顧頡剛――引者按)的思想來源,當然是多方面的,近代學術思想呀,師友的討究呀……都是;而影響他最大的要算上述這個聲名很小的東壁先生了。』他並且還指出:『就是現在胡適之先生、錢玄同先生、顧頡剛先生等治學,也稍有一些受他的影響:這是顯然的事實。』[18](P411、406) 總之,無論是宋代學者的強烈懷疑精神,還是清代辨偽學者的具體成就,都對『古史辨運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此,顧頡剛曾經毫不諱言地表示:『我之學術思想悉由宋、清兩代學人來,不過將其零碎文章組織成一系統而已。』[13](P246)他並且還概括說:『辨偽運動已經起了三次了:1、宋代――歐陽修、鄭樵、朱熹諸人,因後人變入心性空談而失敗。2、清代――顧炎武、閻若璩、胡渭諸人,因後人變入迷信漢學而失敗。3、現在――我們;不知將來如何失敗。也許這次可以成功了!』[13](P241)顯而易見,他自己也明確將『古史辨運動』視為宋、清兩代學者辨偽工作的繼續,並希望它能成功。 (作者:盧毅) [ 參 考 文 獻 ] [1]姜義華.胡適學術文集・中國哲學史: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1. [2]顧頡剛.中國近來學術思想界的變遷觀[A].中國哲學(11)[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班固.漢書:第6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白壽彝.談歷史文獻學――就【談史學遺產】答客問之二[A].白壽彝史學論集:上冊[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6]章太炎.書重訂本・清儒[A].章太炎全集:第3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7]江藩.漢學師承記(外二種)[M].北京:三聯書店,1998. [8]傅斯年.清代學問的門徑書幾種[J].新潮,1919,(1). [9]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A].岳玉璽等.傅斯年選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0]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11]胡適.胡適文存二集[M].合肥:黃山書社,1996. [12]顧頡剛.我與古史辨[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13]顧洪.顧頡剛學術文化隨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14]梁啓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15]胡適.胡適留學日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16]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17]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8]顧頡剛.古史辨:第二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9]焦循.孟子正義: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0]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A].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 [21]黎靖德.朱子語類: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4. [22]黎靖德.朱子語類:第八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4. [23]錢玄同.錢玄同日記:第四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4]顧頡剛.古史辨:第三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5]顧潮.歷劫終教志不灰・我的父親顧頡剛[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26]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27]顧頡剛.【古今偽書考】序[A].古籍考辨叢刊第一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5. [28]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7. [29]顧頡剛.崔東壁遺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0]程樹德.論語集釋:第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0. [31]王先謙.荀子集解: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2]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9. [33]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M].北京:三聯書店,1998. 來源:哲學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