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文化之眼,是文明之魂。不同文明的路徑,都可從各自哲學中得到透射。與西方哲學相對照,中國哲學在宇宙本體論、致思方式及人生政治觀方面的『預設』有很大的差異,從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質。 萬物通體相關的宇宙本體論 在宇宙論上,中國哲學主張『萬物一體論』。即認爲世界是萬物相互關聯的有機大體,萬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攝涵,互相感應,形成一廣大貫通的統一體。不僅如此,宇宙還是一個生命創進不已的過程。方東美說:『宇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廣大生機,是一個普遍瀰漫的生命活力,無一刻不在發育創造,無一處不在流動貫通。』就道家而言,『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宇宙就是人與萬物相互滲透、內在相關而形成的既廣大平等,又有差別的大系統。就陰陽五行家而言,人與天地萬物相互關聯而成爲一宇宙有機體,每一物爲宇宙有機體的一部分,各部分皆依賴於宇宙有機體而存在。宋代理學主張人與天地萬物爲一體,服膺於『天人合一』之精神。相反,西方的宇宙論,把宇宙當做充滿顆粒性物質的空間。機械唯物論把物質看做爲一塊一塊的東西,『在此地』、『在此時』占有確定的位置而與其他時空之物質毫無關係。從古希臘自然哲學家的『原質』(如水、火、地、風等)、原子說到近代機械唯物論,物質都被看做是顆粒性的元素,在絕對的空間中占有位置,並在機械法則的支配下運動;世界被看做爲孤立的、被動的、靜止的物質塊運動組合而已。這是一個無感覺、無價值、無意義、物質化、機械化的宇宙,宇宙壓縮爲一同質的、封閉的系統,沒有創生變化之可能。 在本體論上,中國哲學以變動生生、相互關聯的『事物』作爲最真實存在。相反,西方哲學自亞里斯多德以來大都把永恆不滅、獨立自足的靜態『實體』作爲最真實存在。『實體』,不管是物質實體(如原子或原質)還是精神實體(如柏拉圖的觀念、形式、法則或上帝),都是最真實的存在。西方哲學偏好『實體』優於『過程』,崇尚事物的靜止和不變;『實體』往往被看做爲感覺現象之後、之下的『托底』,只有從感覺現象後面才能找到真正的實在,而且實體是永恆不滅、獨立自足的、靜態的。此種實體觀,遂產生了本體與現象、第一性與第二性之分別,對後來的物質觀影響很大。 中國的宇宙觀缺乏超越的自然法則觀念,主張自然法則內在於萬物自身之中,以『道』或『理』爲自然萬物的固有法則。它們內在於萬物的變化過程中,道就是內在於自然萬物中的『生生之理』。因此,『生生之理』是宇宙間最普遍之理。而且,此法則並非由純理智思辨所推出,而是在直接經驗中體認和驗證到的事實。相對照,西方宇宙觀具有超越的、純理的自然法則觀念。古希臘的那種在上支配人生的『命運』觀念,柏拉圖那種與『經驗界』相對立的『理念界』,古羅馬的那種剛性宰制社會的『法律』觀念,以及在世界之先創造世界的『上帝』觀念,這些觀念都表現爲超越性。乃至近代西方科學的理性精神,即相信自然被一在特殊事物之上的客觀普遍的規律所支配。總之,西方人相信,在自然世界之上,有一永恆不變的、絕對的『法則』或『規律』作爲具體事物變化和運動的原因。 中國宇宙觀的最大特徵,即認爲宇宙自然本身具有價值。中國人主張人事與物理不分。一物在宇宙有機體中之『所是』,就是其『所當爲』,一物在宇宙有機體的『實然』,就是其『應然』。也就是說,中國的宇宙觀主張事實與價值的統一。相反,西方的宇宙觀,歷來不主張價值內在於自然,主張事實與價值之二分。 關聯感通之致思方法 與『萬物一體論』宇宙觀相適應,中國哲學主張『關聯式思維』。在『關聯式思維』中,概念與概念之間不是相互隸屬服從,而是在一個『有機體』中平等並置的。『關聯式思維』以諸多事物間的相互配合而形成的統一性來把握事物,它重視具體細節在差異和對比中所產生的和諧效應。相反,西方哲學的主流是因果思維,其概念與概念之間相互隸屬服從,從前一概念到後一概念,有必然的演繹推理。以因果思維模式認識事物,或者只分析空間上相鄰、時間上相續的a、b兩事物之間的機械因果作用,或者以普遍必然的、合邏輯的模式來解釋具體的事物。 基於『關聯式思維』,中國哲學從直接體驗和感受來認識事物。先秦儒道思想認爲心之功能,就在於『感通』,即通過『感』使個體小己與宇宙大我『通』。相反,西方哲學通過抽象思辨和邏輯推理而獲得一種超越的、普遍必然的原則,並以此來認識和解釋世界,尋求一種『邏輯的或理性的和諧』。西方的認識論注重理性或『客觀性』,存在著理性與感性之對立且偏好理性思辨的傾向。中國思想則重視情感經驗。唐君毅指出,西方哲學以理性言心者,多貶低情感輕視經驗;而中國哲學言『理』,多聯繫著性情經驗,故說『性理』、『情理』。而中國思想重視情感經驗,與懷特海重feeling相似。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