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應該重溫傳統重建自己的生命感悟 在商業時代背景下生存的文學藝術,很難逃離功利、浮躁的氣氛,甚至演變為商業鏈條上的一環。對此,近年來,許多學者呼籲傳統的回歸,呼籲文藝工作者重尋藝術的初衷,從一個更純粹、更本質的角度投入藝術實踐。 大連文聯副巡視員王曉峰以玉器為例,闡述了文藝重歸傳統的必要性。他說:『當下的文學藝術處於什麼狀態呢?不如以前還是比以前更進步?舉個例子,詩人艾青之子艾丹寫了一本書,叫做【玉器時代】。這本書的基本觀點是,中國的玉器從古至今在技術方面不斷上行,但是,在藝術上卻不斷下行。也就是說,今天的玉器製作,已經沒有了古代中國人的想象力,沒有了高度的概括力和思想性。玉器的這種變化可以用來比擬當今的文學藝術。在古代中國,玉器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當下的文學藝術有沒有這樣的功能和性質呢?自上世紀之初至今,所謂的現代文學藝術,實際上已經與我們的傳統精神漸行漸遠了。 』 『文學和藝術該怎麼辦?我覺得,應該重溫曾有的傳統,重溫千百年來中國古人遺留下來的藝術體驗、藝術精神和藝術經驗,重建我們自己的生命感悟。所謂的重建應當是一種創造性的溫習,是一種新的藝術探索。雖然它可能是片面的、絮語的,但是,應當以這樣的方式來接近藝術的本身。 』王曉峰說,『真正的大師,他們的創造方式和思想方式,並不是現在那種所謂學理式的、學院派的方式,更多的是絮語的方式。因此,面臨當下文學藝術的現實,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重建。 』 遼寧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胡崇煒也結合書法藝術的發展闡述了傳統之於藝術的重要性。他認為,文藝必須抒發性靈,『書法本身就是傳統藝術,講究性靈。要想寫好書法就必須寫性靈,古今所有優秀的範本,無一不是書寫性靈的結果。用一支毛筆在黑白相間之中,運用線條來表達性靈,是一件很難的事。難就難在靈感,什麼時候有靈感,什麼時候才能寫出上佳的字,否則就是應付之作。有性靈的字哪怕歷經千年,再拿出來看依然有它的生命力;而沒有性靈的字,就算是昨天剛寫的,墨跡都還未乾,也一樣是死的。 』 文學藝術應直面生活,觀照人的精神生存和精神現實 傳統固然蘊藏着許多寶貴的藝術因子,不過,在提倡傳統的同時,依然還要把目光擺在現實,直面文藝的現狀,直面現實,直面生活,直面人的精神生存的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適合未來文藝發展的路徑。 省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作家張穎回顧了『五四』以來藝術言說方式的變遷過程,她認為,當下文藝工作者所操持的言說藝術的工具已經出現了問題,他們是在用錯位的言說工具來言說藝術,來從事藝術實踐。因此,她提出:『在我看來,回歸傳統,回歸文脈,並不是說要徹底回歸文言文時代,也不可能回到現代白話文時代。那麼,藝術的走向究竟是怎樣的?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這仍然是一個需要不斷進行探索的問題。 』 當下,中國藝術價值建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呢?瀋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胡玉偉說,主要問題是:藝術的功能取向被維繫在商業性、娛樂性和世俗性上,充斥着喧囂和嘈雜。為此,他提醒:『藝術的商業化來勢非常兇猛,甚至打破了文學藝術生態的平衡,應當引起我們的警覺。 』他在與文學愛好者交往的過程中發現,民間有許多極具生命力的文學團體,他們組成團體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個人愛好,『在我看來,民間文學團體的誕生和活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那些普通人對文學仍然懷抱着一種信仰。他們能夠從文學創作中獲得精神寄託,我把這種寄託看做是一種自我救贖的方式。 』他認為,這恰恰說明文學確實具有某種調節精神焦慮的作用,文學對應的是人的精神生存,解決的是人的精神困境問題;當下的藝術應當構建生命的精神境界,對人的精神進行再塑造。只有這樣,人們才能走出消費時代的精神困境,尋找到精神上的出口。藝術解決不了現實問題,但藝術解決的恰恰是引發人在現實中行動力量的精神現實。 論壇研討期間,學者們除了各自發表觀點,也就某些具體問題展開了互動式討論。洪兆惠說,選擇在這樣一個時間點來集中探討藝術的走向,是因為焦慮感和責任感的雙重作用。他認為,作為文藝工作者,面對文藝的現實,要抓住時代賦予的機會,在文化建設上有所作為。大連市文聯黨組書記何明洲從尊重文藝的個性創造和文藝家須肩負起社會責任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李春曉對本次論壇的議題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對當下藝術走向做一個科學判斷,是有必要的,了解當下藝術是怎樣的狀況,才能研究它未來走向的可能性,包括當下藝術的發展受到哪些制約,我們都應有所回答。李春曉說:『我認為當下文化藝術的現狀是「繁」而不是「榮」,我們的精品創作少而又少,繁榮和浮躁並存,混亂和有序並存。有責任的藝術工作者應對此有深深的焦慮。藝術為誰而創作?藝術應有什麼樣的藝術擔當?我們應該用有效的、讓人信服的文藝批評去引領,我們的這個課題非常有價值。 』最後,他提出,對文藝的功能應該深刻認識,要發揮藝術『化人養心』、寓教於樂的功效。他呼籲廣大文藝工作者肩負起應有的歷史使命,為文藝的未來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王研) 來源:遼寧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