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論陶淵明【問來使】詩之真偽:來源可疑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8 00:04| 發布者: 沙舟| 查看: 1457| 評論: 0|來自: 文匯報

摘要: 陶淵明集子裡有好幾篇作品存在真偽問題,其中最有趣的是【問來使】一詩:    爾從山中來,早晚發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幾叢竹?    薔薇葉已抽,秋蘭氣當馥。   歸去來山中,山中酒應熟。 ...
陶淵明集子裡有好幾篇作品存在真偽問題,其中最有趣的是【問來使】一詩: 
  爾從山中來,早晚發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幾叢竹? 
  薔薇葉已抽,秋蘭氣當馥。
  歸去來山中,山中酒應熟。
  古今都有人認此詩爲真。傳統的根據是:在兩種比較早的陶集中有這首詩,如北宋末年人蔡d說,此詩『世蓋未見,獨南唐與晁文元家二本有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引【西清詩話】);南宋紹熙三年(1192)曾集本於題下出一注云:『南唐本有此一首』,洪邁則說此詩『詩集中皆不載,惟晁文元家本有之』(【容齋詩話】卷六)。
  可是這樣的證據與其說能夠證明【問來使】爲真,不如說恰恰相反。陶集版本極多,只有兩種本子裡有之,其他皆無,這除了讓人感到這篇【問來使】的來源非常可疑之外,還能有什麼別的意義呢?所以歷來的主流意見皆認此詩爲偽。
  近來有學者提出兩條補充證據,重新確認該詩爲真。其一,據說陶淵明有一個兒子陶佚與天目山有關,彭澤【定山陶氏宗譜】在『各支分遷』欄下載『四子佚公支下遷彭澤縣城、天目、武陵、陝西等處』,而萬曆【新昌縣誌】則明確地說到『(陶)佚隱居杭天目及會稽』;到同治【新昌縣誌】更根據【問來使】詩認爲在天目山也有陶淵明本人的『芳蹤』。
  這一條理由恐怕相當薄弱。就算陶淵明的後代有遷居到天目山的,那應當已在淵明的身後,他本人並沒有『我屋』在此山中,然則『南窗下今生幾叢竹』這樣的問題何從問起?淵明的『芳蹤』又如何能雲遊至此?晚出的家譜族譜以及地方志之類往往有若干記載不盡可靠,特別是其中提到的人物事件離成書之時已遠而中間毫無憑藉者,一般只能作爲傳說來看,未可照單全收,更不能作爲考證的依據。攀附名人之風,雖然於今爲烈,實乃古已有之,對此一定要有清醒的估計。
  其二,又有學者說,【問來使】一詩乃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秋由陶淵明作於會稽,時任鎮軍王蘊的參軍。當時可能有天目山的某一位修道者之使來到會稽,或者傳遞書信,或者邀請陶淵明入山……天目山使者的到來,激起了陶淵明對故鄉的強烈思念,因此有此佳作。
  這樣的解釋似乎也比較勉強。陶淵明是否曾在太元九年前後擔任鎮軍將軍王蘊的參軍,還是一個有待進一步證明的問題,即使姑且承認這一點,陶淵明對天目山來使也很難這樣發問――他本人故園南窗下近來情況如何,該使者何從得知?問道於盲,高人陶淵明當不如是也。在詩歌里提問可以不要求對方回答,但總得符合彼此的關係。陶詩雖含蘊甚深,須反覆細讀才能真正領悟,但他的字句一向是通妥流暢的,決無纏夾疙瘩不合情理令人費解者。
  所以我還是同意清末人鄭文焯的意見:『世士以陶公寄情菊酒,又是詩有「歸去來」一語,率爾附入陶集,誠不知天目既非其故居,而淵明欲歸則歸,亦無用其問來使耳』(【陶集鄭批錄】)。現在最爲通行的兩種陶集之近賢注本都不相信【問來使】一詩爲真:逯欽立先生注本【陶淵明集】直接刪去此篇,袁行霈先生【陶淵明集箋注】則列入附錄。這兩種辦法都很好,無須提出質疑。(顧農)
來源:文匯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