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節,多地倒是惠風和煦,春和景明。當然,你上網轉一圈,還是會發現不少清明時節的愁雲慘澹的新聞。比如,節令性出現的『死不起』的殯葬暴利討論。 據新華社報導,由於北京墓地價格一再飆高,很多北京人開始去周邊的河北等地購買墓地。北京東部通燕高速附近的潮白河,兩岸各有一座陵園,分屬河北和北京市管理。前者一個墓穴價格已漲到9000元,而後者價格則爲3.6萬元。『活在北京,葬在河北』,於是成爲網絡熱議焦點。北京市殯葬協會副會長姜曉剛對此回應,北京也有便宜的墓地,但市民『不領情』,挑大小、挑風水。 據悉,北京市民政部門也開展有『零百千萬』工程,即『零消費骨灰海撒、百元骨灰盒、千元殯儀服務、萬元骨灰安置』,卻並不太爲市民接受。我們當然不否認民政部門推動殯葬公益化的努力,也不否認確有不少人受傳統喪葬觀念的影響,一味追求奢華墓葬。 但是,哪怕跳出北京,置於全國語境下,高收費甚至夾雜暴利亂收費的經營性殯葬服務,還是比公益性爲主的基本殯葬服務多得多。絕大部分的市民絕對不是對某些公益性殯葬改革『不領情』,更不是故意『挑大小、挑風水』。而是由於殯葬服務,本就是個選擇性很小的特殊民生行業,隨著土地資源的日益稀缺,相關服務的成本和價格會越來越超出一般百姓的承受極限。 『生前經適房,死後經適墓。』早就不是笑話,而是苦澀的生活真實。如果真的出現越來越多的『活在北京,葬在河北』的『黑色幽默』,那只能說殯葬改革方面,相關部門或還未盡到全力。這種『死無葬身之地』的焦慮,不光是在北京。昨日新聞稱,作爲現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群,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西桂林靖江王陵核心保護區內冒出了6萬多座私墳。 除了王陵,北京昌平的皇陵,據稱也是『小產權』墓『重災區』。這裡估計除了『風水因素』外,考量最多的可能還是價格問題。既然各地都有私墳大量擠進王陵,那麼這背後的喪葬亂象,或就不該只是打擊取締這麼簡單。 如何讓民眾生的權利和死的尊嚴,都能體現得淋漓盡致,恐怕是喪葬公益化改革最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個清明前夕,國家發改委和民政部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殯葬服務收費管理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其實,類似意見每年兩會,都是重點的民生議題,解藥也不是沒有:讓公益性殯葬服務真正公益,基本服務政府定價,延生服務試行政府指導價;經營性殯葬服務,打破民政部門的某些審批壟斷,以市場競爭來保障質優價廉的殯葬服務。(李曉亮 來源:華西都市報 相關報導見4月4日【京華時報】)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