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財新網報導說『幹部子女上北大比例持續攀升』,報導援引了一份研究報告的部分數據,這份報告發表於2012年1月的學術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題爲【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52-2002)】。 報導發表後,引起了不少討論,很遺憾,『幹部子女』一詞喧賓奪主,這篇考察50年來『教育政策的實施效果與社會影響』的論文,其大綱大目始終不被提及。我詳細讀完該論文後發現,這種選擇性討論,與媒體報導的角度選擇存在很大關聯。 此項研究的主要依據是上述兩校學生約15萬張的學籍卡片。其中涉及到父母職業對子女獲得精英教育的影響。 現代社會,教育是個人實現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歷史上,科舉制度提供的名額僅占全國人口的極小比例,並常常爲多數科舉世家所占據。民國大學初建,也有著明顯的貴族化傾向,工農子女很難上得起。新中國以來,工農子女始終保持了相當比重,工農子女的總體比例,北大自1981年以來一直維持在30%-40%。所以,它和引人矚目的社會政治革命一樣意義深遠,堪稱『無聲的革命』。 關於被媒體充分強調的幹部子女比例,報告顯示:『從1952年的11%上升到1973年的22%。1990年代初期達到30%以上,到1997年更是高達39.76%,幹部成爲比例最高的父輩職業』。但論文馬上解釋,改革開放以後,幹部子女比例的增長,很可能是各類企業大量增加的結果。 恢復高考後,蘇大增加的主要是各類企業幹部和經理人員的子女,而非黨政幹部的子女。『幹部比例的上升,可能更多反映的是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的變化,而不能簡單認爲幹部比例的增長就表明了行政權力干擾了高考招生』。 研究者已經指出,論文所稱『幹部』不僅僅是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論文作者之一梁晨在3月24日通過中國之聲再次解釋,這不是一個『官』的概念,而是比較寬泛,如車間主任或教導主任都歸於此類。換句話說,論文裡用的『幹部』,不是一個政治身份,應更靠近經濟收入的標籤。以此看來,坊間基於『幹部子女上北大』的許多議論,均不免誤植和預設立場而失之偏頗。 這項研究的一個亮點在於它對中學教育的分析:排名前5%的中學輸送了50%的北大學生,前20%的中學輸送了80%的北大學生,越是不發達地區,重點中學越重要。中國教育的無聲革命,起點在於基礎教育,而地方重點中學的高額擇校費,阻礙了這一革命前進的步伐。 當前,民眾對教育的弊病、『官二代』的擠出效應已經深惡痛絕。同時,宏觀上的教育不公,如北大在北京的招生配額遠遠高於外地,北京生源進北大的機率是外省生源的10倍以上。對於這些現象,媒體當然有批評的責任。 然而,任何批評,都應該遵循公允原則。媒體報導爲了迎合一些社會情緒,片面追求轟動效應,忽視應該辨析的細節,過分強調官二代等身份標記,顯然有悖客觀公正的報導原則。其後果,很可能是加劇社會族群的分裂與對抗,於教育公平並無益處。(黃陳鋒) 來源:中國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