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乾兒成千萬 給個金山都不換 也有一種『爹主動』型乾兒子,人數多到幾十、幾百甚至幾千,他們並非被養來繼承家業的,而是被養來掙家業的。 這種『乾兒子』通常身強力壯,能打能殺,他們中有的需要更名改姓,有的則連姓名都不用改。最早這類『打手型乾兒子』的記載,是吳越爭霸時期,越王勾踐麾下有『君子之士』六千人;隋唐之際的割據者高開道,有這類乾兒子幾百人,高開道自殺後這些人也紛紛自殺殉葬;唐太宗時的刑部尚書張亮,有養子五百;晚唐藩鎮田承嗣,有被稱作『外宅男』的乾兒子三千人,害死大書法家顏真卿的軍閥李希烈有養子千餘人;唐末大太監楊復恭,有稱作『外宅郎君』的乾兒子六百人;前蜀皇帝王建號稱有139個兒子,而實際上親生的不過9人,其他都是乾兒子。 『打手型乾兒子』最多的,是差點要了唐朝小命的安祿山,他有被稱為『曳落河』的『義兒軍』八千人,數量多到性格嚴謹的司馬光認為『失真』的地步,有趣的是,安祿山本人也是乾兒子出身,他曾被幽州節度使張守收為養子。 『打手型乾兒子』也分三六九等。像勾踐、安祿山這類湊夠半個師的,通常『乾爹』連乾兒子姓名都叫不全,像勾踐伐吳時出動總兵力,有記載稱是『習流二千,教士四萬,君子六千,諸御千人』,也就是水軍兩千,陸軍4萬,車兵1000,而乾兒子就有6000,乾兒子大軍總數竟佔了總兵力近1/8,而安祿山的『曳落河』幾乎就是其親軍主力,這類『成建制乾兒子』,大約相當於現代的『特種兵』,所謂『父子』,其實不過相當於近代軍閥混戰時,老大對手下喊的那聲『孩兒們』、『弟兄們』罷了。 編制稍小的乾兒子隊,像楊復恭、王建,乾兒子們是要改名換姓的,比如唐昭宗曾斥責楊復恭『為什麼讓乾兒子們都姓楊、不姓李』,表明楊復恭的六百『外宅郎君』都改姓楊,有記載稱他們都被改名為『楊守X』,而王建的120個乾兒子也都改姓名『王宗某』。這些乾兒子來源龐雜,如王建,120個乾兒子中,既有自己親戚、連襟、親信、死黨,也有降將、俘虜、難民,但共同的特點,就是要麼能征慣戰,要麼有其他方面的特長。 這類『精華版乾兒子』能耐比前面的『打手隊』要大得多,往往都得到重用,像楊復恭的乾兒子大多當上監軍、刺史,王建的乾兒子們則更有當節度使、太師、宰相甚至封王的。 當然,能爬上高位的乾兒子,仍然要從這些『精華版乾兒子』中優選,比如王建的120個乾兒子,能封王的也不過幾人,而晚唐大軍閥李克用有許多乾兒子,但最終能混到小有名氣的,也不過9個人而已。 這類乾兒子有能耐、有頭腦,也有實力,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忘記自己原本是外姓的身份,比如王建的乾兒子王宗佶,因為是王建最早的乾兒子,收養時親兒子都未出生,因此在王建晚年忘乎所以,竟然上表自稱『官預大臣,親則長子,國家之事,休戚是同』,以合法繼承人自居,要求王建冊封他為太子,並加封大元帥,後果自然可想而知。史書上記載,王建的乾兒子們雖然同姓連宗,但『婚嫁不避』,這顯然表明,『乾爹』並沒真的把他們當兒子看,王宗佶實在是自作多情了。他乾弟弟王宗弼就乖巧得多,只管撈權不管『親情』,本來麼,這位王建的乾兒子一度被另一個軍閥顧彥暉捉去,改名顧琛,當過一段時間顧家乾兒子,後來顧乾爹被王建消滅,他才再度回歸前任乾爹膝下,【三國演義】中說呂布是『三姓家奴』,但正史中並沒有呂布拜丁原、董卓為義父的確鑿記載,而王宗弼則真是如假包換的三姓家奴了。 當然,乾兒子若有本事、有野心,憑着這半真半假的身份,和如假包換的實力,也未必不能成一番大事業。李克用死後,他親兒子李存繼位,後來打下天下,成了後唐莊宗,這位皇帝驕傲任性,最終死於兵變,趁亂上台的,正是他的『乾哥哥』、李克用年紀最長的乾兒子李嗣源,李嗣源死後不久發生政變,乾兒子李從珂趁亂當上了後唐最後一位皇帝。李克用是唐朝掛名的『乾兒子』,本來是沙陀族拓跋氏;李嗣源也是沙陀族,因為出身寒微,連個姓氏都沒有;李從珂則是漢族人,姓王名阿三,他的母親魏氏在他十多歲時被李嗣源搶去做妾,王阿三也就此成了李嗣源乾兒子李從珂。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