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昨天,上海音像資料館對外公佈了一批有關延安的珍貴歷史影像。它們拍攝於1936年至1945年,時長60多分鐘,徵集自5個國家和地區,是國內對抗戰時期延安影像的首次系統梳理,其中不少內容為第一次公開亮相。
70年前召開的延安文藝座談會,為文藝創作指明了正確的方向。然而,由於當年的拍攝條件有限(在室內環境下無法取得準確的曝光),有關座談會的直觀影像幾近空白。史料研究界一直有個疑團:這一座談會,究竟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召開的?它召開前後,延安的文藝氛圍如何?2011年底開始,上海音像資料館利用自身覆蓋全球的影像採集網絡,全力徵集抗戰時期延安的歷史影像,最終收集到60餘分鐘的原始影像素材。 令人驚喜的是,在這批影像中,除了有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革命領袖的身影以及一些軍事活動的記錄外,還有大量反映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與魯迅藝術學院學員學習生活的珍貴歷史影像,內容涉及大合唱、街頭活報劇以及書展、抗日漫畫展、寫生課、弦樂指揮課等多種演出與文藝活動。『它們所具有的歷史感,讓今天的人們對當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前後生機勃勃的文藝氣氛有了直觀的感受。』史料專家們紛紛表示。 記者昨天看到,這批影像來源廣泛,來自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一段由前蘇聯攝影師羅曼・卡爾曼拍攝的長約35分鐘的原始素材尤為珍貴。卡爾曼是在華拍攝時間最長的外國攝影師。從1938年9月起,他在中國工作了整整一年,跑了11個省份,總行程約2.5萬公裏,共拍了一萬多米膠片。回國後,卡爾曼將這些膠片剪輯成【戰鬥中的中國】和【在中國】兩部大型紀錄片。本次徵集到的影像是卡爾曼於1939年5月在延安拍攝的,部分場景從未亮相過,比如八路軍宣傳隊演出活報劇的情景屬於獨家影像。活報劇是戰爭時期流行的街頭演出形式,這類劇目因能及時反映時事以達到宣傳的目的而被稱為『活的報紙』。只見鏡頭中,演員們賣力地在街中間表演,觀眾圍成圈,前排的位置給百姓,戰士們則站在後面。據專家辨認,當時參與表演的正是魯迅藝術學院的師生。 而1944年7月,『美國軍事觀察組』成員約翰・高林和帕特金拍攝的延安素材中竟然有一段彩色影像。他們採用剛剛出產不久的柯達彩色膠片拍攝,是最早記錄延安的彩色影像。 來源:文匯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