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抵制低俗文化之風需要逆『風』而上 在現實社會中,低俗的人生精神、職業精神和娛樂精神相互滲透,構成一種低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以至於悄然形成低俗文化之風,並呈積重難返之勢。我們要站在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高度,正視低俗文化之風的存在及危害,激流勇進、逆『風』而上,更加自覺地抵制低俗文化之風。目前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從鞏固社會主義文化陣地、保障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的高度,理直氣壯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科學化水平;堅決扭轉那種『低俗文化其勢洶洶、高尚文化羞羞答答』的尷尬局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抵制低俗文化、建設先進文化的根本。要科學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文化建設的關係,廣泛宣傳文化的意識形態性,深入研究和科學闡述『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刻內涵、重大意義和發展規律;要科學把握抵制低俗文化與建設高尚文化的關係,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同時,堅決揭露低俗文化的深刻危害,形成抵制低俗文化的強大輿論。 第二,把提高『職業文化人』的整體素質和提高全體國民的整體素質相結合,形成高尚文化生產與消費的良性互動,改變高尚文化『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從低俗文化存在的人的因素看,一方面,一部分『職業文化人』或見利忘義,或情趣低俗,或文化境界不高,導致大量『文化供給』品質低下,甚至在某些領域近乎形成『文化垃圾場』;另一方面,社會上又的確存在某些人沉溺於低俗文化、追捧低俗文化的現象。這就使得低俗文化的『供需』雙方情趣相投,互為條件、共生共存。同時,有相當多的民眾雖然在思想上不贊同低俗之風並有所憂慮,但總體上採取無奈、容忍或者麻木不仁的態度,這在客觀上也起到縱容低俗文化不斷蔓延的作用。由此可見,低俗文化風氣的存在有其深刻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集中凸顯了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民文化素養整體不高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對於建設高尚文化、抵制低俗文化而言具有決定性意義。要改造這樣的文化生態,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堅持不懈地提高包括『職業文化人』在內的全民的文化素養,既要培養高尚文化的創作生產群體,又要培養高尚文化的消費群體,構建高尚文化的大眾化基礎,不斷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大眾需求的拉動力。 第三,全面加強職業文化建設,繼續深入開展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研究和教育,有效抵制職業低俗之風,淨化職業文化風氣。在不同職業之間,其低俗之風的表現也各有特點,應突出重點、區別對待。如,對黨和國家機關的職業人員來說,要重點抵制情趣低俗、阿諛奉承、吹吹拍拍、言行不一、弄虛作假、鋪張浪費、奢靡享樂等低俗觀念和作風;對出版、廣播、電視、網絡、文藝、娛樂、廣告、旅遊等領域的職業人員來說,要重點抵制那种放棄社會責任而刻意迎合低俗、肆意製造和傳播低俗文化的職業觀念和行為;對物質資料生產銷售企業特別是食品藥品生產銷售企業來說,要重點抵制見利忘義、以次充好、制假售假、坑蒙拐騙等嚴重損害社會誠信、危及人民群眾財產和生命安全的惡俗職業風氣。只有職業低俗之風得到有效抵制,整個社會的低俗之風才會真正被遏制。 第四,充分發揮法律、紀律、政策等手段的強制性作用,強力遏制低俗文化風氣的蔓延。要研究低俗文化問題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軌跡,從文化自覺的高度深刻反思,認真總結歷史教訓,做好『亡羊補牢』的工作。尤其要加緊文化法律、文化紀律和文化政策方面的建設,改變在這些層面存在的重經濟輕文化、『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要圍繞如何維護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安全,如何完善文化產品質量審查制度,如何加大對『治黃販黃』、『制假售假』等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如何把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建設落到實處等課題,深入研究,建立標本兼治、科學嚴謹的抵制低俗文化的法律、紀律、政策體系,並認真貫徹落實,形成抵制低俗文化、弘揚高尚文化的穩定體制機制。(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周玉清、王少安)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