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論抵制低俗文化之風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3-22 09:36| 發佈者: 阿土伯呀| 查看: 1707|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要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單位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 ...
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要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單位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在黨的文件中提出『抵制低俗之風』的命題,由此也警示我們要對抵制低俗文化之風高度重視,深入思考。 
  一、低俗文化的本質在於其低俗精神
  學界關於低俗文化概念的解讀,散見於有關的文章中,還沒有比較成熟的定義。總體上看,有三個相關的觀點值得商榷:其一,認為文化可以分為高低不同的三個層次,其從高到低依次為雅文化、俗文化、低俗文化;雅文化或高雅文化不存在低俗問題,只有在俗文化中才存在低俗;甚至有意無意地把雅文化等同於芭蕾舞、交響樂、西式歌劇等『洋文化』。其二,對低俗文化概念的解釋大多停留在關於宣揚色情、暴力、低級趣味等文化現象的描述上,沒有關注到低俗文化的精神本質。其三,在探討雅文化、俗文化或低俗文化的概念時,主要局限於對廣播電視文化、文學藝術文化、輿論宣傳文化等這些顯性的精神性文化領域的考察,沒有從『大文化』的視角界定低俗文化的外延。由於這三個觀點都是在研究低俗文化概念時不能忽略的問題,所以有必要稍作邏輯上的梳理。 

  第一,雅文化和俗文化不是表達某種文化的進步性質或落後性質,而是指向文化形式或樣態,表達的是社會文化形式或樣態的成熟和完備程度:雅文化是指成熟、完備的文化形式,俗文化是指不成熟、不完備的文化形式。所謂文化形式的成熟、完備,即某一精神的或物質的文化樣本符合它所屬的文化形式公認的規範和要求,代表這一文化形式在這個時代的較高或最高水平,即所謂的經典、傳世之作。所謂不成熟、不完備,是指精神的或物質的某一文化樣本雖然包含相應的文化要素,但還處在自發的、初始的、比較素樸狀態的文化形式。這裏的雅文化和俗文化不僅是包括精神形態的文化,也包括技術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文化。雅文化和俗文化之間是有區別的統一,它們共處於一定的社會文化系統中並相互聯繫、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俗文化是雅文化的基礎和源泉,雅文化是俗文化的飛躍與升華;雅文化對俗文化的發展和提高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第二,低俗文化是指文化品質低下、具有某種落後性質的文化;它與高尚文化、進步文化相對。判定一種文化對象的品質或性質是屬於文化精神層面的問題,即關於文化精神性質的判斷。文化精神是指一種文化形式、文化模式或文化體系中所蘊含的知識觀念、價值體系、審美意識、道德情操、生活情趣等各種精神要素的總和。正是從文化精神的層面,我們才能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文化精神有正確與錯誤、高尚與低下、進步與落後之分,亦即『真善美』與『假惡丑』之分:高尚文化、進步文化就是『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的文化,低俗文化、落後文化就是『貶斥「真善美」、張揚「假惡丑」』的文化。
  第三,廣義講,人的存在和社會的存在本質上都是文化的存在,只是其存在的文化形式各有不同,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風氣文化、物態文化;顯性文化、隱性文化;家庭文化、職業文化、生活文化、娛樂文化,文化風氣、文化習慣,等等。在一個社會的文化體系中,不同文化形式之間必然存在着使之相互貫通的共性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文化精神。低俗文化的本質就在於其低俗精神。現實生活中的低俗文化不僅存在於廣播電視、文學藝術、輿論宣傳等顯性文化領域,而且廣泛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低俗文化精神說到底是現實的『低俗人』的低俗精神,『低俗人』的活動延伸到哪裏,低俗文化就會展現在哪裏。
  二、低俗文化精神的現實表現
  『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矛盾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基本矛盾,不同社會歷史階段有其具體的特點。在當前情況下,『假惡丑』的低俗精神有多個視角、多個層次的不同表現,從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的層次看,比較突出的表現是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奢靡享樂的人生精神。人生是需要精神的,但有的人生精神是高尚的,有的則是低俗的。『吃喝玩樂』是人類享受自己勞動成果的基本方式,是『世俗人生』之必需,『世俗』不等於『低俗』;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適度的『享樂』亦無可厚非。但一味奢靡享樂就是不折不扣的低俗了。奢靡享樂精神驅使下的奢靡之風表現為過度貪戀吃喝玩樂、聲色犬馬、燈紅酒綠;胸無大志、及時享樂、得過且過;追求高檔、迷戀豪華、過度消費;鋪張浪費、相互攀比、炫富鬥富等等。當下,奢靡之風在行為風氣方面主要盛行於公款消費者群體中,改革開放新時期先富起來的富人群體特別是『暴發戶』中,有一定工資收入的城市年輕人群體中;在精神層面對青少年學生群體的影響也呈蔓延之勢。在廣告文化、娛樂文化方面,這些文化形式通過『豪華』、『帝王』、『至尊』、『高貴』之類的生活條件、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展示,把奢靡享樂的文化精神大加張揚,從而不斷激活和放大着人們的享樂欲望,誘導着人們的享樂觀念。
  第二,唯利是圖的職業精神。勞動是人之為人的標誌,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以相對穩定的專業分工為特徵的職業活動是當代人類勞動的基本形式,通過職業性勞動獲得合法的物質利益,其本身是完全正當的、必須的。然而,在職業利益群體多元化和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職業利益的合法性為人們以職業的名義賺取不合理乃至不合法的物質利益提供了可能。唯利是圖的職業精神把以職業的名義獲取個人或單位的最大利益作為根本宗旨和唯一目標,個人或單位的一切職業活動都是為着最大限度地獲取個人或本單位的利益。這種職業精神驅使人們把職業作為單純的賺錢手段,形成了以唯利是圖為主要特徵的低俗職業文化。從整個社會的職業文化、職業風氣方面看,唯利是圖表現為:職業人從事職業活動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取利益而別無追求,評價個人或單位工作成效大小的實質性標準是獲取利益的多少;職業行為基本不顧及社會輿論和社會道德,在本職業活動範圍內可以公開規避法律、紀律,甚至可以集體作弊、弄虛作假、邊緣違法。在這樣的職業理念、文化氛圍下,合乎邏輯地產生了公共權力、公共資源行業化、私有化現象,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在內的各行各業的『職業潛規則』。這些潛規則無一不是為『職業利益』服務的。
  第三,去思想化和泛娛樂化的娛樂精神。娛樂通常有兩層意思:靜態上指人的愉悅、喜悅、高興、快樂等精神狀態或者心境;動態上是指能夠引起自己或者他人愉悅、快樂的活動,即娛樂活動。『去思想化』的娛樂精神,就是把娛樂和思想對立起來,以娛樂來淡化、屏蔽或排斥人的思想、理性尤其是意識形態,其實質是反理性的類似動物式的『愚樂觀』。人的娛樂『去思想化』的可能性是由人的娛樂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一方面,人的娛樂感是通過感官感受『美的形象』並與人腦中的審美觀念相結合實現的,其心理過程表現為形象思維。娛樂的這一形象化特徵使得其本身就具有屏蔽思想、排斥理性的內在趨勢。另一方面,人的娛樂能力(感受『形象美』的能力)是從高等動物的『感性能力』發展而來的;同理性思維活動相比,人的娛樂能力更趨向於接近高等動物的感性能力,更趨向於省『心』;而越是接近於動物式的感性快樂,就越是使人思想懶惰,其情趣也越是向着色情、打鬥、血腥、玩耍、嬉鬧等方面聚焦。這就使得本來應當滲透着思想和理性的人的娛樂有了『去思想化』的可能,這種可能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即可成為現實,使娛樂『愚樂化』。所謂『泛娛樂化』的娛樂精神,是指以娛樂的方式對待非娛樂性事物或活動的觀念和心態,表現為過度貪戀娛樂和社會文化娛樂化,如電視娛樂化、網絡娛樂化、知識娛樂化、學術娛樂化、新聞娛樂化、歷史戲說化。這種『泛娛樂化』一旦同『愚樂文化』相結合,即會形成一種以『逗你玩』為主基調的『愚樂至死』的低俗境界。
  三、抵制低俗文化之風需要逆『風』而上
  在現實社會中,低俗的人生精神、職業精神和娛樂精神相互滲透,構成一種低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以至於悄然形成低俗文化之風,並呈積重難返之勢。我們要站在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高度,正視低俗文化之風的存在及危害,激流勇進、逆『風』而上,更加自覺地抵制低俗文化之風。目前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從鞏固社會主義文化陣地、保障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的高度,理直氣壯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科學化水平;堅決扭轉那種『低俗文化其勢洶洶、高尚文化羞羞答答』的尷尬局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抵制低俗文化、建設先進文化的根本。要科學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文化建設的關係,廣泛宣傳文化的意識形態性,深入研究和科學闡述『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刻內涵、重大意義和發展規律;要科學把握抵制低俗文化與建設高尚文化的關係,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同時,堅決揭露低俗文化的深刻危害,形成抵制低俗文化的強大輿論。 
  第二,把提高『職業文化人』的整體素質和提高全體國民的整體素質相結合,形成高尚文化生產與消費的良性互動,改變高尚文化『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從低俗文化存在的人的因素看,一方面,一部分『職業文化人』或見利忘義,或情趣低俗,或文化境界不高,導致大量『文化供給』品質低下,甚至在某些領域近乎形成『文化垃圾場』;另一方面,社會上又的確存在某些人沉溺於低俗文化、追捧低俗文化的現象。這就使得低俗文化的『供需』雙方情趣相投,互為條件、共生共存。同時,有相當多的民眾雖然在思想上不贊同低俗之風並有所憂慮,但總體上採取無奈、容忍或者麻木不仁的態度,這在客觀上也起到縱容低俗文化不斷蔓延的作用。由此可見,低俗文化風氣的存在有其深刻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集中凸顯了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民文化素養整體不高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對於建設高尚文化、抵制低俗文化而言具有決定性意義。要改造這樣的文化生態,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堅持不懈地提高包括『職業文化人』在內的全民的文化素養,既要培養高尚文化的創作生產群體,又要培養高尚文化的消費群體,構建高尚文化的大眾化基礎,不斷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大眾需求的拉動力。
  第三,全面加強職業文化建設,繼續深入開展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研究和教育,有效抵制職業低俗之風,淨化職業文化風氣。在不同職業之間,其低俗之風的表現也各有特點,應突出重點、區別對待。如,對黨和國家機關的職業人員來說,要重點抵制情趣低俗、阿諛奉承、吹吹拍拍、言行不一、弄虛作假、鋪張浪費、奢靡享樂等低俗觀念和作風;對出版、廣播、電視、網絡、文藝、娛樂、廣告、旅遊等領域的職業人員來說,要重點抵制那种放棄社會責任而刻意迎合低俗、肆意製造和傳播低俗文化的職業觀念和行為;對物質資料生產銷售企業特別是食品藥品生產銷售企業來說,要重點抵制見利忘義、以次充好、制假售假、坑蒙拐騙等嚴重損害社會誠信、危及人民群眾財產和生命安全的惡俗職業風氣。只有職業低俗之風得到有效抵制,整個社會的低俗之風才會真正被遏制。
  第四,充分發揮法律、紀律、政策等手段的強制性作用,強力遏制低俗文化風氣的蔓延。要研究低俗文化問題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軌跡,從文化自覺的高度深刻反思,認真總結歷史教訓,做好『亡羊補牢』的工作。尤其要加緊文化法律、文化紀律和文化政策方面的建設,改變在這些層面存在的重經濟輕文化、『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要圍繞如何維護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安全,如何完善文化產品質量審查制度,如何加大對『治黃販黃』、『制假售假』等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如何把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建設落到實處等課題,深入研究,建立標本兼治、科學嚴謹的抵制低俗文化的法律、紀律、政策體系,並認真貫徹落實,形成抵制低俗文化、弘揚高尚文化的穩定體制機制。(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周玉清、王少安) 
來源:光明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