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千人走路,一人领头……” 老人叫张谦,来自北京,他表演的节目叫“拉洋片”,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800年。然而,近年来拉洋片的表演者越来越少,正面临绝迹的危险,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拉洋片是我们民族的好玩意儿。我担心这个好玩意儿哪天丢了,所以一直坚持表演,这次文博会给了我很大的舞台。”张谦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另一展位内,市民饶有兴致地做起景泰蓝工艺画,掐丝、上色、固沙、装裱,一幅幅以卡通、风景等为主题的画作制作而成。“我们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不仅实现了产业化,也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一传统文化。”该展位负责人说。 本届文博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重要展示内容,并设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总展览面积7500平方米,分为民间美术展区、手工瓷器展区、刺绣与织造展区、雕刻与编织展区、茶艺展区、传统中医药展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等7个分展区,除拉洋片和景泰蓝工艺画,河南杂技、云南舞蹈、天津快板、陕西皮影戏、山西剪纸、大足石刻甚至深圳小吃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琳琅满目,让人大饱眼福。 2010年,深圳文博会2号馆创意生活馆首次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这是文博会创立以来首次设立“非遗展区”。2011年,在上一年实践的基础上,深圳文博会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作为开拓重点,首次设立了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而2012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则更强调内容和质量。 据介绍,今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提高了参展准入门槛,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呈现出两方面的特色与亮点:一是更加注重文化内涵,明确该馆的组展内容主要为国家级、省级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内容。青海唐卡、江西瓷版画、贵州苗侗服饰、河北郭氏镂空木雕、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等均为精选出的高端非遗项目;二是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强调“交易为王”,在注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注重产品创新和市场包装,以推动产品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次参展的苏绣、潮绣、漆线雕、五彩瓷、香云纱、徐州香包等内容,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 从多年缺席展览到开始设立展区,从设立独立的展馆再到强调其市场化的运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深圳文博会上,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