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期待早日建成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空間――訪國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5-21 00:00| 發布者: 偷月| 查看: 1509| 評論: 0|原作者: 殷泓|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五月十八日 ,是第三十五個國際博物館日,紀念主題是:『處於世界變革中的博物館:新挑戰,新啟示』 五月十七日 ,兩名市民從天津市博物館前走過。 新華社記者 ...

五月十八日,是第三十五個國際博物館日,紀念主題是:『處於世界變革中的博物館:新挑戰,新啟示』

五月十七日,兩名市民從天津市博物館前走過。 新華社記者 岳月偉攝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也是重要優勢。爲培育和塑造中華民族認同而建立一個重點公共文化設施,是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的夙願,也是民族工作者長期以來的期盼。

令人欣喜的是,記者日前獲悉,中國民族博物館的展館建設工作已經列入國家『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近期已經進入國家規劃的工程項目。這意味著,滿載眾多期待、已經籌備28年的中國民族博物館在『十二五』期間將落成面世。

那麼,爲什麼要建設一個國家級的民族博物館?它的意義及功能是什麼?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本報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國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

記者:建立一個國家級民族博物館的初衷是什麼?

丹珠昂奔:這個動議最初是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提出來的。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派遣了數個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地的中央訪問團。行程中,一些少數民族同胞爲了表達對毛主席、共產黨的擁護、景仰之情,選擇本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作爲禮物托訪問團帶回北京。這些禮物成爲中央政府接收的第一批直接來自民族地區的珍貴文物。

20世紀50年代,大規模的民族識別工作、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相繼在全國全面鋪開。在曠日持久的調查中,一大批學者從專業研究角度,收集了一大批珍貴的民族文物。

隨著這些文物的增多,同時爲了適應新中國民族工作的需要,周恩來、李維漢和費孝通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及專家學者多次建議並積極推動中國民族博物館的建設。事實上,建立中國民族博物館,其初衷是在於新中國建設與發展的需要:國家需要創建一座博物館,來表達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需要創建一座博物館,來強化包括漢族與55個少數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密不可分的交融、和諧關係。

記者:在新的歷史時期,建設中國民族博物館又有哪些新的意義?

丹珠昂奔:我認爲,首先,我們應當從維護當前國家核心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認識建設中國民族博物館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代中國,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越來越成爲中華民族完成偉大歷史復興的必要保障。那些一直以來企圖利用所謂民族問題來作爲分化、西化中國的『突破口』的國內外反共反華勢力,就成爲極大威脅。因此,在當今,如何向世界闡釋中國作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史和發展史,如何闡述中華民族作爲全體中國人組成的、多元一體的文明共同體的不可分裂的歷史穩固性,就變得十分迫切和必需。

在這個問題上,讓歷史說話,讓實物說話――通過博物館來還原歷史場景,就能夠更加客觀、具體、有力地實現對中國現實疆域的歷史合法性的闡釋,能夠不可置疑地實現對中國作爲古老的『文明―國家』不同於西方近代『民族―國家』的歷史邏輯的深刻闡述,從而回應和還擊國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問題分裂中國所製造的種種不實之詞,有力地抵制和反駁他們所謂重新解釋中國歷史的一系列『學術成果』。相反,如果缺少這樣一個國家級的民族博物館,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歷史那裡繼承來的疆域的神聖統一性與不可分割性,就會失去一個重要的表述舞台。

其次,我們應當從國家推動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代背景,來認識建設中國民族博物館的不可替代性。

近年來,『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迅速成爲影響全球的關鍵詞,成爲被不同意識形態和不同政治體制的國家普遍遵從的一個政治哲學。中國民族博物館的建立,正是對這一世界性文化主題的中國式回應。它不僅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國對文化的態度,表明中國政府對於不同民族歷史文化傳統所做出的保護性實踐,而且還可以促進中華民族的文化多樣性與世界各民族文化多樣性之間的對話、溝通和交流。所以,中國民族博物館的創建,應當說是塑造一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中國國家形象的需要,是承認文化多樣性價值的國家文化表徵。

記者:【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把中國民族博物館建設項目表述爲『代表國家文化形象的重大工程』。作爲代表國家文化形象的重大工程,中國民族博物館未來將側重從哪些方面展示民族文化?

丹珠昂奔:這裡要解釋的是,中華民族是包括漢族與55個少數民族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一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中國民族博物館將展示的文化,是包括漢族與55個少數民族在內的全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

歷史上,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創造的文化,稱得上蔚爲大觀、輝煌壯麗、無與倫比。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構成了博大輝煌的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所以,中國民族博物館對於民族文化的展示,應當突出兩個維度:一是具有歷史縱深的歷時性展示,一是具有多視角的共時性展示。

從古至今,漢族和少數民族同胞一起用自己創造的文化,參與了共同締造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在中華文化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每個成員,都作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貢獻。戰國時期的胡服騎射、北魏時期的孝文帝改革、西漢的昭君出塞、唐朝的文成公主進藏,都是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流的生動寫照;秦漢雄風、盛唐氣象、康乾盛世,都是我國各民族文化相互激盪、相互交融的歷史篇章。中國民族博物館就應當對這些歷史事實進行縱深的、充分的展示,集中體現少數民族爲中華民族發展進步作出的偉大貢獻。

其次,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比如藝術領域,僅演唱藝術就有幾十種,舞蹈藝術總計數百種,更不用說還有享譽世界的三大英雄史詩。我們可以得出一條結論:少數民族文化是中國面對全球文化競爭構建自身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中國民族博物館,就應當充分展示少數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差異性,用先進的展陳手段,對文化多樣性提供一場共時性的『散點透視』,深刻展示其珍貴价值。

記者:中國民族博物館展館預計什麼時候能建成?建成後它將承擔哪些具體的文化功能?

丹珠昂奔:按照大型工程項目的建設周期,展館預計在2017年建成。中國民族博物館的具體文化功能,我想它首先應是一個各民族構建牢固的國家認同、建立深刻的中華民族認同的理想空間和場所。它應當滿足少數民族的文化歸屬感,成爲少數民族的一個情感寄託場所,成爲少數民族尋求原創文化的一個精神家園。與此同時,不同的民族包括漢族,尤其是青少年,應當在這裡強化對於『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深刻認知和理解,從而建立起民族與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對於彼此差異的尊重,形成包容的、和諧的民族關係。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民族博物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基地,是一個用文化紐帶構築民族團結局面的場所。

其次,它應當成爲國內高層次的少數民族文物及資料收藏、展示、保護中心,成爲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記憶中心。它應當依託豐富的藏品,系統深入地開展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研究,開展瀕危少數民族文化項目的保護與傳承探索;與此同時,它應當推動我國民族博物館理論研究和民族文物領域的學術研究,在民族文物的鑑定、保護技術等方面,解決一系列熱點、難點問題。

再次,中國民族博物館應當是集中展示我國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成就的一個重要場地。我們黨開創了處理民族問題的獨特的中國式道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始終是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不曾動搖的基本原則。未來的中國民族博物館,對此應當著力推出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展覽,生動地而不是機械地向國內外宣傳我們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