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正定舉行了迄今最大規模的春季祭孔活動,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代表和孔氏宗親300餘人參禮。這次祭孔典禮,全名是『壬辰年春祭至聖先師釋奠禮』,按照中國明代禮儀程序,由迎神、初獻、亞獻、終獻等十部分組成。
書聲清朗,鐘鼓鏗鏘。在這樣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中紀念至聖先師孔子,足見組織者的苦心與匠心。然而,如此大費周章生造出來的古意盎然,正如翻新的古董一般,不免透出些『做舊』的痕跡。而那些叩首作揖的程序,用現代人的審美習慣打量起來,似乎也大異其趣。 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數千年綿延至今,在國人的為人處世之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今社會公共道德水平難孚眾望的時候,用孔學所倡導的美德儆惡揚善具有現實意義。但正如孔子所言,『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宣揚大道,必須符合時代的精神需要,並尊重公眾的認知習慣,不宜生搬硬套。這種為了宣揚孔子精神而大搞祭祀儀式的做法,正是『為道而遠人』的一種表現。 紀念孔子固然不錯,但將其高供在神龕之上叩首作揖,將其當做神o來崇拜,無疑與時代的要求格格不入。今天,我們宣揚人人平等的觀念,那些下跪磕頭的禮儀在官方活動中看上去是那樣的刺眼,又如何讓在場的兒童相信人與人是平等的。而且,那些繁文縟節看似是為了遵循古制,但對於今天的大多數人而言,顯得過於陳舊而迂腐。這不僅不能塑造孔子平易近人的形象,反而拉遠了孔子與普通人的距離,讓他變得神秘莫測。再者,如此聲勢浩大的活動,必然要花費不菲的費用,這筆費用從哪裡來,有沒有濫用公款的嫌疑,相信大家心頭都會有個問號。孔子曾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如果組織方無法將花費的來龍去脈講述清楚,那麼就沒有做到『敬事而信』;如果當真濫用了民力,浪費了納稅人的汗水,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節用而愛人』。 紀念孔子的最好方式,一是做好普及教育,讓其精神融入到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之中。同時,也要學習孔子的踐行精神,把更多的精力和資金,用在有實際意義的惠民舉動之中。不如是,那些高呼的『尊孔』口號,永遠只是紙面上堂皇的字眼,祭孔儀式無論怎樣完美,也始終只是一種儀式而已。(李康寧) 來源:齊魯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