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提出怎樣做父親的問題。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經常聽到家長『孩子難管教』的慨嘆。問題出在哪?是出在孩子身上,還是出在家長身上?怎樣做父母依然是今天家長們面臨的最大困擾。在最近一期的『21世紀教育沙龍』上,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楊東平就此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對於教育的弊病,我們過去較多地將矛頭指向學校,卻忽視了家庭教育的影響,其實家庭教育當中也存在非常普遍的反教育現象』。楊東平指出,中國的家庭教育在歷史上占據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歷朝歷代的名人賢士留下了非常多的關於家訓家教的經驗,但今天的家庭教育正在下滑,很多時候是被應試教育所綁架,成為應試教育的延長。『家庭教育被擠壓到幾乎蕩然無存的狀態,這種情況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家庭當中的這種反教育現象,嚴重地違反了教育的基本準則』。 楊東平指出,『失落的家庭教育』體現為家長忽視孩子的身體健康和人格養成,導致孩子難以獲得相應的人生能力和精神成長。在分數和成績面前,父母放棄了對孩子的做人教育。『自治、自理能力很低,離開父母寸步難行,遇事不能做基本判斷和基本選擇』。楊東平說,人格養成,首先是指培養一個(品行兼優的)好人,只有完成了這樣的培養,他的一生才能夠更穩定,走得更遠。 我們今天越來越意識到良好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本質即核心價值是什麼?『教育的基本價值是幫助一個人自我發現和自我實現』。楊東平認為,評價家庭教育是否成功有兩個標準:在孩子小學的時候能夠與書為友,即養成閱讀的習慣;能夠在高中的時候形成自己的興趣愛好,即未來的發展方向。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