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塢木刻年畫(資料圖片)
桃花塢水畔民居。(資料圖片)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一首【桃花庵歌】,展現了五百年前唐寅在『桃花別業』悠然自得的詩意居住。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角,在其1.84平方公裏的『地盤』上,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5項,其中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然而,自唐宋至明清,桃花塢地區幾度興廢,上世紀50年代以後,伴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桃花塢大量文物建築被改作民用,文物保護困難重重,桃花塢的歷史文化逐漸湮沒在雜亂的民居之中。2010年,一項史無前例的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整治工程開始了,這塊昔日由唐寅、文徵明等共創吳門畫派、引領當時中國繪畫藝術潮流的風雅之地,能否在整治中得到重生?近日,記者走進桃花塢,探尋她文化重生的腳步。 姑蘇『璞玉』卻成文化『窪地』 桃花塢,位於蘇州城北,是今蘇州市桃花塢大街周邊以及閶門歷史文化街區,唐宋時期,蘇州城內第一橫河遍植桃花,市民遊春看花於此,遂名桃花河。唐代詩人杜荀鶴曾作【桃花河】詩,北宋太師章P在此營建桃花塢別墅,南宋范成大【閶門泛槎】詩有『桃塢論今昔』。到了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在此定居,桃花塢也因唐伯虎而聞名。直至今日,桃花塢還保留着唐寅故居遺址以及奉祀春秋吳國始祖的泰伯廟等一大批文物古建築。 這裏不僅是風雅之人聚集地,還孕育了眾多傳統手工技藝。明清以來,桃花塢便是蘇州傳統手工業集散地,片區擁有50多家傳統手工藝作坊和店鋪,傳統手工藝品有桃花塢木刻年畫、刺繡、紅木雕刻、制扇、制硯、燈彩等18種,為蘇州贏得了『中國手工藝之都』的地位。 來到桃花塢桃花橋路,走進一條小巷,再轉兩三個彎,就來到了著名的唐寅祠。記者發現,這裏已經被居民區包圍,一路上,兩旁建築風格迥異、高低不齊,唐寅祠被這些建築包圍其中。下完雨的路面有些積水,幾個當地居民正在用井水洗涮。 陪同記者採訪的桃花塢發展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身濤告訴記者,該片區地勢低洼,基礎設施非常薄弱,房屋老舊、居住人口密集。桃花塢大街現在集合了農貿市場、五金裝潢店、甚至建材批發等店鋪攤位,原本獨具古城特色的石板路經常被滿街的違章車輛和無證攤販堵得水泄不通。『昔日燦爛的歷史文化,如今只能成為書本中的一篇文字、一張圖片或一段記憶。』 在桃花塢地區,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古建築基本上都處於超負荷使用的狀態,居民亂搭亂建破壞了原有的建築風格,損壞古建築構件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記者發現,唐寅故居遺址南側的雙荷花池已變成了『單荷花池』,渾濁的池水不再有詩情畫意。住在附近的居民惋惜地告訴記者,『上次幾個外國人慕名而來,結果捂着鼻子就跑掉了』。 與此同時,桃花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前景堪憂。『雖然已度過了「最危險的時間」,但桃花塢木刻年畫等非遺仍面臨市場小、收入低、傳承人少的難題。如今桃花塢地區雖然還有不少傳統工藝美術的業態,但缺乏整體規劃和統一品牌。』蘇州民間文化保護辦主任龔平說,非物質文化遺存得不到充分展示,傳統手工藝也只能以原生態的作坊形式散落在大街小巷中,桃花塢便成了一塊『文化窪地』。 『綜合整治涉及歷史地段、歷史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每個項目都要設計不同的方案,還得考慮局部與整體的融合,複雜程度實屬少見。』蘇州市文物局專家王嘉明表示,修復的過程必須考慮好如何在『保真』的同時減少建設性破壞,把握好歷史文化與現代元素的結合。最為關鍵的是,整治結束後,怎樣才能再次讓桃花塢文化發揚光大,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2010年6月,在桃花塢綜合整治保護工程動員大會上,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明確了桃花塢整治保護工程的十六字方針,即『整治環境、改善民生、傳承文化、發展旅遊』。 在曾身濤的桌上,擺着一份【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整治工程中歷史遺存物的保護管理辦法】,就某項建設工程而出枱曆史遺存物保護管理辦法,這在蘇州還是第一次。『我們邀請著名專家、學者進行論證,並確定了「修舊如故,以存其真」的思路。』曾身濤介紹,工程指揮部專門派出工作人員,對141口古井、49棵古樹名木登記造冊。除古井欄圈外,墊在柱子底下的石鼓礅、老房子上的舊磚瓦等構件,也被一一『請』進門。 八易其稿拿出唐寅遺址復原方案 在蘇州民間文藝家協會原主席、【唐伯虎外傳】作者潘君明看來,蘇州的名人有不少,可唐伯虎卻是最有名氣的一位。潘君明認為,唐伯虎是蘇州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名人,和他相關的歷史文化遺存理所應當通過保護性修復最終成為蘇州的『城市名片』之一。 由於缺乏比較完備的文史資料以及對歷史人文資源的深度研究發掘,曾身濤說整治工作一度陷入死胡同。為此,桃花塢工程指揮部、桃花塢發展建設有限公司特別啟動了【桃花塢書系】的編撰工作,包括【桃花塢歷史地標】、【桃花塢工藝史記】、【傳奇唐伯虎】等十本紮根於桃花塢這片風韻之地的文化叢書。 曾身濤指着一大沓規劃圖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唐寅故居文化區的修建性詳細規劃方案,從2010年3月開始論證,不斷修改完善,八易其稿,才拿出了意境上最接近原貌的方案。 在復原工作如火如荼開展的同時,如何豐富其內涵成為桃花塢整治的另一道坎。王嘉明介紹,唐寅故居遺址上有兩個單體古建築,一個是靠近西荷花池的水閣(清代晚期建築),另一個是水閣北面的寶華庵(20多年前移建至此)。針對這兩幢建築是否移動到東面作為附房,專家們爭論了不下十次。後來考慮到它們代表了一定歷史時期桃花塢地區的原真性,而且將其融入遺址更能增強文化底蘊,最終被留在了原地。 依據清代嘉慶年間唐仲冕重修唐寅故居的刻本【六如居士全集】,指揮部還在唐寅墳與雙荷花池路交叉口重建了清代『文昌閣』。蘇州規劃局高級規劃師相秉軍說,『文昌閣』的前身是唐寅購得的桃花塢別墅,當時名為『桃花庵』,並在四周種桃樹數畝,唐寅因此自號『桃花庵主』,修復『文昌閣』便顯得尤為重要。『文昌閣供奉的是「文曲星」,符合當代人的「崇文」思想,這與蘇州城市精神也相吻合。』 『即便在一些細節問題上,我們也反覆權衡,力爭做到更好。』曾身濤說,對唐寅故居遺址的建築風貌我們就考量過多次。目前遺址中的復原建築均設計為明清風格,而非遺文化展示館建築風貌則為現代蘇式風格。曾身濤透露,唐寅文化區將注重整體風貌的保護傳承和歷史文化的延續,同時也強調城市品位和環境品質的提升,使之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 在唐寅故居遺址整治規劃平面圖上,記者看到,除了唐寅祠、唐寅故居的面積得到擴大,規劃中還多了戲台、非遺展示館等好幾個項目,整個佔地面積擴大了十來倍,為長遠發展留下了充足空間。 散落『珍珠』重現光彩仍需政策扶持 桃花塢北部的園林勝景在歷史的潮流中不斷衰落,現存的文物古蹟大多是清代和民初的遺蹟。至今為止,桃花塢大街南側是古城傳統風貌較完好的地區之一,文化遺產相當豐富。遍及大街小巷的傳統工藝作坊,目前尚有木刻年畫、民樂製作、制扇等散落在這一地區。 王嘉明告訴記者,非遺展示區建築面積有7千多平方米,包含非遺展示館、非遺製作區、非遺銷售區、戲台、聲像館以及非遺文化配套區,涵蓋從製作到展示、銷售的整個過程,有助於將非遺項目做成產業,解決藝人的生存問題,成為桃花塢文化的新亮點。『到時候,這一區域將展示同樣受保護的桃花塢木刻年畫、宋錦、緙絲、蘇扇、紅木雕刻、蘇式燈彩、劇裝戲具、民族樂器等非遺項目。』 記者從平面圖上發現,非遺區的展示平台形式多樣而又全面,除了展示館、實體展示,製作和銷售的過程依舊在展示,每個角落都有自己的『分工定位』。曾身濤告訴記者,規劃這麼多的平台,目的就是讓非遺項目在遊客面前多『露露臉』,走進百姓生活中,以便更好地普及。『我們還在與博物館積極溝通,希望能把唐寅的真跡放到展示館內,以吸引更多的遊客走進非遺展示區,打造全國知名的非遺發佈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區域還有『活』的展示平台。參與設計的蘇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張靖介紹說,在規劃之初,我們便將聲像館和戲台設計在一起,聲像館通過影音技術講述唐寅其人其事,並且是通過評彈的形式,既展示了唐寅文化,又擴大了非遺的傳播。而坐落在聲像館北側的開放式戲台,則為崑曲等表演類的非遺提供了『舞台』,它將採用實景演出,供廣大遊客觀賞。 曾身濤介紹,在現代人享受文化的途徑漸趨多樣性的大環境下,我們還沒有充分的把握能夠讓非遺項目做到自力更生。但是,我們會定期舉辦一些活動,引進一批著名非遺藝人入駐,搭建起非遺傳承平台,並形成一套完善的機制,讓蘇州的手工業後繼有人,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桃花塢,愛上桃花塢。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