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中華各族人民在波瀾壯闊的中國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在多民族文化的交匯之地――河湟谷地,在古老的塔爾寺旁,悠久而獨特的藏文化正以一種新的形式吸引着世人關注―― 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在湟中縣城魯沙爾古鎮八瓣蓮花山的懷抱中,有一座聞名遐邇的藏傳佛教寺院,藏語稱『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獅吼佛的彌勒洲』。它,就是塔爾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 宗喀巴,藏族歷史上偉大的精神領袖,公元1357年出生於今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現址。宗喀巴一生著述等身,其中最重要的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闡明他對顯密二宗的系統看法,標誌着格魯派思想體系的建立;【中觀論廣釋】闡明他的根本哲學觀點,是格魯派最重要的理論基礎。 宗喀巴,因為他卓越的宗教實踐和理論建樹,也因為達賴和班禪兩大活佛世系均源自他的嫡傳弟子,無愧於雪域聖哲的稱謂。 兩年前,就在距塔爾寺一千多米處,青海藏文化館落成了。 這是一座徹裏徹外現代化的展館,與塔爾寺之古老形成了巨大反差:超寬屏數字電影,270度環幕電影,幻影成像,互動地面,空中立體成像…… 更為難得的是,文化館在思想內容上具有高學術水準,全面、系統,富有深度。與夢幻般的數字表現形式相映成輝。 『最學術的和最感性的,這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易志剛、陳河晉,青海藏文化館項目的兩位策劃人告訴我們,文化館的基本職能是面向大眾傳播民族文化,它的成敗首先取決於它的設計理念。他們把青海藏文化館的設計理念概括為一個立場、兩個結合。 基本的文化立場。藏民族有屬於自己的古老的文化淵源,『苯』是這個古老文化淵源的精神內核。在來自印度和祖國內地的影響和推動下,藏文化全面地佛教化了,但在和它自己的文化淵源融合的過程中卻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藏傳佛教文化,成為中華文化最具特色和最富地域特徵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揭示藏文化內核的真實意義,無論對於藏文化本身,還是對於中華文化的整體現代化進程,都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嚴肅的學術態度與感性的表現形式的結合。學術的高水準和面向大眾的表現形式之間的脫節,是許多傳統型文化館、博物館的通病。青海藏文化館的展陳方案由來自北京的資深學者牽頭,經過近5年的磨礪和打造,又由青海省內負有盛望的藏學專家把關,其學術態度是嚴肅和嚴格的,在有關藏族起源、藏曆解析以及藏傳佛教文化的宇宙觀、生死觀和核心價值的詮釋等方面,均有獨到的心得和體會。 現代科技手段與傳統文化內涵的結合。科技手段的運用,在現代科技館中已是家常便飯,即使在文化館、博物館中也不罕見。但和科技館不同的是,文化館、博物館不能停留於『炫技』,滿足於科技手段的技術層面,而必須把科技手段的運用與所要表現的文化內涵有機地結合起來。正是這些融現代科技手段與文化內涵為一體的製作,成為青海藏文化館吸引大眾眼球和扣動人們心弦的『撒手鐧』。 開館兩年來,青海藏文化館不僅贏得了公眾的好評,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2011年7月,青海藏文化館與青海民族大學、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旅遊專業委員會共同承辦【第二屆中國民族旅遊論壇】,青海藏文化館的設計理念和展陳模式得到與會學者的重視,認為這是現代展陳理念與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一個範例。 青海藏文化館也是文化產業示範基地。青海藏文化館地處湟中縣『八瓣蓮花』文化旅遊產業園區內,是環塔爾寺大景區建設的重點和龍頭。建設『八瓣蓮花』文化旅遊產業園區,是湟中縣依託塔爾寺,充分挖掘藏傳佛教文化資源,將旅遊與文化產業相結合的戰略舉措。 青海藏文化館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肯定,前不久,省委書記強衛率全省幹部專程前來觀摩並給予高度評價。 臨離開湟中前,我們讀到了強衛書記在【黨建】雜誌上的署名文章【以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覺實現文化的自強】,其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雖然青海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文化發展基礎相對薄弱,但只要像重視礦產資源開發一樣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特別是不斷提升全省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青海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在文化領域異軍突起,形成特色,取得成績。』 在青海藏文化館,點點滴滴的感受,讓我們依稀看到了民族地區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曙光。 圖為藏文化館沙盤中的塔爾寺。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