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慎【蘇武牧羊圖】(局部)。
朱耷【廬雁】(局部)。 一個畫展,有三個主題詞――『珍品』,讓人們感知了一段中國古代繪畫史;『捐贈』,讓大家認識了一個文化人;『財富』,更引發起一場有關文化傳承與金錢價值的對話。中國美術館展出84天的『鄧拓捐贈中國古代繪畫珍品特展』於 主題詞:珍品 『千秋翰墨驚天地,萬里雲山入畫圖』 『一個畫展,半部中國繪畫史。』展覽講解志願者莊則平一開始只為兩三個觀眾講解着,可邊看邊講,一路又吸引了不少觀眾加入,最後竟然帶出了一個30多人的『大團』。65歲的莊則平講解兩小時,滴水未沾卻毫無倦意,還興致勃勃地回答着觀眾們意猶未盡的問題,她說很『享受』這個講解的過程,她與觀眾共同接受了一次中國古代繪畫美的洗禮…… 畫展中,專業人士看門道,這些宋、元、明、清的畫中珍品,清晰勾勒出中國古代繪畫發展的脈絡,極具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全世界僅存兩幅蘇軾的傳世珍品,一幅已於抗戰時期流入日本,這次展出的【瀟湘竹石圖卷】可為國內蘇軾作品孤本;黃公望的真跡,全世界只有六幅,而這次展出【山水】雖然小,卻很精緻,令人稱奇……不少美術界、文物鑑賞和收藏界人士成為展覽的『常客』。中央美術學院的一位學生已來過十多次了,對比不同畫家的山石、竹枝畫法,每次都有新的收穫;他甚至還對比展覽中三幅有關龍的作品,看雲騰雲舒,觀察龍的眼睛,意會『點睛』之筆。 對於大多數普通觀眾,這是一次審美普及。中小學生、社區的居民、老年大學的繪畫學員、旅遊團的遊客都來了,不少觀眾是第一次與名畫『面對面』。一名年輕參觀者說:『蘇軾、黃公望、鄭板橋、唐寅這些熟悉的名字聽說過,但卻是第一次看到了他們的真跡,大飽眼福,很難得。』觀眾們很感謝中國美術館的免費開放,使藝術的大門向普通人打開,也很珍惜與這些珍品見面的『緣分』,有的在畫作前久久停留欣賞,有的拿出筆抄寫着畫上的題款。 而中國美術館也十分重視這次展覽,不僅專門拿出三層和五層的展廳作展覽,而且展出時間長達三個月,這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中是少見的。為了使人們能欣賞到最真實的容顏,美術館還專門組織專家花了兩年時間修復這些珍品。據悉,應觀眾的要求,這次展覽的精品還將繼續延長展出,有可能成為美術館的常設展覽。 主題詞:捐贈 『心愛斯文非愛寶,身為物主不為奴』 『這些古畫都是國寶,每一幅都是價值連城,真沒想到鄧拓先生會全部捐贈出來?』不少觀眾都有這樣的感慨和疑問。講解志願者們認為,回答這樣的疑問正是進行公共教育的好機會。 『每次帶領觀眾進入展館前,我都會為觀眾介紹鄧拓先生,因為沒有他的捐贈,就沒有這個畫展,就不能讓大家分享到這些畫中珍品。』展覽講解志願者郗紅衛說,這些介紹讓年老的觀眾又回憶起鄧拓【燕山夜話】的文筆,而年輕的觀眾顯然對鄧拓有些陌生,但當介紹到鄧拓把這145幅古代繪畫精品全部捐贈給中國美術館時,所有觀眾們都肅然起敬。 在展覽的主廳,特意增加了鄧拓詩詞書法展,以紀念鄧拓誕辰100周年。講解志願者白冰冰觀察到,隨着了解到這些古畫的價值,觀眾的表情和情感在變化,既感嘆於鄧拓的藝術修養,更感嘆他『心愛斯文非愛寶,身為物主不為奴』的價值觀。結束時,講解員再次強調是鄧拓的捐贈讓這些國寶級古畫能傳承下來,觀眾都會情不自禁地鼓掌。通過這次展覽,年輕人記住了他的名字,感知了他的情懷。 中國美術館也表示,當初在策展時,就要突出『捐贈』這種價值觀,不僅把『捐贈』放在了主題上,而且在講解的解說詞中也多次提及鄧拓的收藏和捐贈。鄧拓的女兒鄧小虹在唐寅的【湖山一覽圖】前說,小時候父親晾畫時曾讓她看過這幅畫,今日重見,別有一番思緒,她能感覺到父親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更能理解父親對文化傳承的責任,『父親把自己的收藏品全部捐贈給國家,為文化事業和學術研究做出自己的努力,生動實踐自己畢生追求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 主題詞:財富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個人的收藏通過捐贈、展出,成為了社會教育的資源,有效地實現了藝術品的價值。』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楊應時如是說。這次『鄧拓捐贈中國古代繪畫珍品特展』既是一次中國繪畫的教育,也是一次文化財富的教育。讓人們思考文化藝術品是個人和家庭的財富,還是國家和人類的財富?是小眾的財富,還是讓更多人欣賞和傳承的財富? 環鐵時代美術館館長孫小娟已經三次來看『鄧拓捐贈中國古代繪畫珍品特展』,她深有感觸地說,在市場經濟中,人們把藝術品當做保值和增值手段時,『捐贈』顯得有些『另類』和『不可思議』了,但正是這種反差,體現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境界。這次捐贈展就倡導了一種風氣,指出了文化財富傳承的另一種方式。 在今天,捐贈是多了,還是少了?中國美術館典藏部副主任韓勁松告訴記者,近年來捐贈在逐漸增多,特別是吳冠中先生兩次捐贈後,又帶動不少畫家和民間收藏家的捐贈。從2004年以來,中國美術館共收到了1萬多件捐贈品。 『平均每年接收近2000件捐贈作品,這在國外美術館來說是不可想象的。』楊應時說,有這樣一個量,表明這些年來美術館的館藏條件更好了,能有效修復和保管一些珍品,藏家們的觀念也在變化,希望把個人的收藏變為國家的公共文化產品。但另一方面,我國是個文化大國,文化產品豐富,這個捐贈量顯然微不足道,還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引導。 韓勁松說,他曾在美術館的地庫中,看到民間美術研究專家王樹村先生捐贈的年畫,當時特別感動,因為沒有王先生一生的有心收藏,這些珍寶可能會蕩然無存。而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北京美協副主席劉迅把自己畢生收藏的1000多件藏品捐贈給中國美術館時,足足拉了八車,韓勁松至今仍記得劉迅同志看到最後一車藏品拉走時的複雜表情:既有些捐贈出去的欣慰和釋然,也有些不舍,像送出自己的孩子和親人一樣,畢竟其中凝結了自己太多的心血和情感…… 『中國美術館深感責任重大,要保護好這些捐贈來的珍品,通過研究和陳列,讓更多的觀眾走近這些經典,才不負捐贈者的重託。』韓勁松介紹,現在中國美術館每次接受捐贈後,都有展覽,而且還辦過『中國美術館50年捐贈作品大展』,讓觀眾分享收藏者精心珍藏的作品,感受文化的傳承和魅力。 註:本文配圖系鄧拓捐贈品。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