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杭州 記者注意到,獲獎的考古項目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注重多學科合作。比如,獲一等獎的『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遼代祖陵陵園遺址』項目,充分運用RTK、全站儀、三維掃描等科技手段,對遺址地形、地貌、遺址現象進行精確測繪;注重在發掘過程中,及時採集重要標本和土樣等,爲多學科研究提供科學的材料;同時也採取木樣和碳樣等,做樹木年輪和C14等測試和研究。 這種多學科合作,不僅使考古發掘更加精準、規範,而且爲更廣泛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比如,同樣是一等獎獲得者的『浙江良渚古城2009-2010年的調查發掘』,除了使用多種技術獲得遺址區不同比例的地圖和影像資料外,還對古城範圍進行了無人機航拍航測,並利用衛星影像對遺址外圍水利設施進行分析。據介紹,中國水利史一般從距今4000年間的大禹治水的傳說開始講起,但那個階段的水利系統已無跡可尋。現知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蹟,如都江堰、鄭國渠、靈渠、白渠、芍陂等,年代都晚到戰國時期,距今不超過2500年。而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多學科合作調查分析的結果顯示,良渚遺址的塘山和崗公嶺等水利設施年代能距今4800-4900年,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大型水利設施。 據了解,田野考古是考古學形成的關鍵。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評選從1993年開始,每兩年一次,被譽爲考古界最嚴格的評選,不僅要求參選項目本身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而且要求整個發掘過程必須科學嚴謹,所發掘的出土文物和重要遺蹟具有階段性研究成果。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