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國印的藝術魅力――訪白石傳人齊耕夫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3-31 00:00| 發布者: 沙舟| 查看: 1345| 評論: 0|原作者: 姜革文、劉昆|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齊白石刻『不知有漢』印。意謂自己的印章風格與漢代印有所區別。 西漢鑄印『妾征』,顯現出莊嚴、整肅的風格。 在西方人眼裡,中國印(篆刻)是『 ...

齊白石刻『不知有漢』印。意謂自己的印章風格與漢代印有所區別。

西漢鑄印『妾征』,顯現出莊嚴、整肅的風格。

在西方人眼裡,中國印(篆刻)是『東方魔塊』;在中國文化中,印章篆刻是與書法、繪畫、詩歌類似的傳統藝術。上個世紀,自稱『三百石印富翁』的齊白石以一種卓然不群的創新精神開創了一代印風。就中國篆刻的傳承與創新,我們採訪了齊白石嫡親傳人齊耕夫。

記者:您隨白石老人學藝20餘年,請您談談對當前篆刻藝術發展的看法。

齊耕夫:創新首當以傳承為前提,如果沒有傳承,創新就是無本之木。白石老人最早是靠治印謀生的,1917年,他53歲那年在北京琉璃廠掛牌治印,他刻印的潤例是當時著名文人樊樊山訂的。學習篆刻有沒有方法?祖父一直跟我講,最好是先從漢印入手,他就是先從臨摹漢印開始,進而鑽研浙派風格,並吸收大篆、繆篆、漢碑額、漢隸及楷書意趣。老人最為寶貴的是他不願意做『印奴』,他要破蛹成蝶,走自己的路。他從石刻、碑帖中獲得靈感,將自己的刀法改為單刀直下,追求猛利痛快。他自己說過,『世間事貴痛快,何況篆刻,風雅事也。』基於這種藝術觀點,形成了他剛健質樸、天趣多姿的印風。當年白石老人在創新的道路上是頂着很大的壓力的,有的人在公開的場合,說他的印是旁門左道,胡來。他說:『人慾罵之,余勿聽也;人慾譽之,余勿聽也。』他性子很倔。這個時候好朋友陳師曾給了他很大的鼓勵。1923年,陳師曾的死讓祖父陷入了一種深深的孤獨之中,他在悼詩中寫道:『此後苦心誰識得,黃泥嶺上數株松。』

記者:印章和書法一樣,原來都承載着實用功能。記得早20年,領個工資、票證什麼的,都得帶上自己的印章蓋個印才行。現在進入到了電腦時代,印章的實用功能已日漸式微,篆刻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是不是同樣面臨着衰退的境況?

齊耕夫:說起印章的歷史,起初只是作為人們交流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象徵權力,稱『璽』。之後,印成為一種廣泛使用的社會信用表現形式。到漢代,中國印章藝術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佩戴玉印成為王公貴卿的一種高雅風尚。唐宋時期出現了大量閒章,閒章源出古代吉語印,這些以詩文、名言入印的作品極大地豐富了印的文化內涵,為明清文人篆刻的興起打開了廣闊的藝術空間。實際上,明清以來,中國印已經成為一種獨具文化氣質和審美情趣的藝術形式。一方面它的實用功能在下降,另一方面他的文化和審美功能在增強,並且湧現了吳昌碩、齊白石、來楚生等篆刻大家,篆刻藝術進入到絢爛奪目的高峰期。隨着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需求增多,未來篆刻藝術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記者:按照您的觀點,篆刻藝術不但不會衰退,而且還會有新的發展空間?

齊耕夫:近年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持續升溫。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精神就會尋找一個歸所。從文化的角度來說,『金石之好』是文人雅趣的集中體現。金,是指青銅器等金屬器皿上的文字;石,是指包括印章在內的石刻文字。我正和我的弟子齊曉石一起設計一套印譜,印文全部源自【道德經】,所以叫【老子的智慧】。這是一種新的嘗試,尤其是對於【道德經】這樣一部千古名著。當然不能一字不落地搞出來,而是每章選擇精華的部分,以印的形式呈現。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