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熱衷功名的人卻寫出虛靜淡泊的文章,這就是文不如其人。』『難道虛靜淡泊與熱衷功名就不能共存於一人之身嗎?』這是武漢大學文學院2009級人文科學試驗班【中國文學批評史】的一次學期末考試,也是一場別開生面、精彩紛呈的學術辯論。 用辯論取代期末考試課,『這是改變傳統考試方式的一次創新嘗試。』該課程授課教師、武漢大學教學名師李建中教授說。 該班同學邱經天介紹,李建中教授在學期開始就布置了四個關於中國古代文論的辯題『言盡意/言不盡意』、『發乎情要不要止乎禮義』、『文章是經國大業/雕蟲小技』、『文如其人/文不如其人』,並強調這門課的考核標準就是學生在辯論中的表現及基於辯論所提交的論文,不另行安排期末考試。全班同學被分爲4個小組,學生自主選擇辯題和辯論立場,小組成員搜集相關資料,集體討論,課下完善論點和論據,課堂上進行臨場辯論,其餘同學充當觀眾和評審,同時積極參與辯論,提出問題。教師則擔任全場『主席』,進行最後的總結,並在學術上對辯題進行綜合闡發。 學術辯論借鑑了西方大學通行的seminar模式,這種模式發源於德國,以『學術自由』爲價值追求,在大學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少高校教師將此種學術討論作爲學生平時成績的考核標準,而李建中教授則更進一步,直接用它代替傳統的期末考試。他認爲,大學的本質在於培養人的批判意識,教育應該弘揚思想自由和個性獨立,這不僅僅是人文科學的精髓之所在,也是整個現代教育的本質之所在。他稱這種改革可以改變死記硬背的傳統考試模式,將單一考察學生的記憶、默寫能力轉化爲立體考察包括材料搜集、論題分析、口頭表達、論文撰寫以及團隊協作在內的學術研究能力,達到學術訓練的目的。 這種考核方式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邱經天認爲,這樣的考試就不再是給學生貼上分數標籤的工具了,而真正是能力的鍛鍊和考察,學生的主動性大大提高了,課堂容量畢竟是有限的,而我們在課下準備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收穫的不僅是本學科的知識,還有思維和學術能力。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