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旦大學,評選教授、副教授不再『一刀切』要求論文專著的數量。只要有『拿得出手』、『經得住考驗』的代表作,通過嚴格的專家評審,就有資格參加高級職務競聘。這一『代表作』學術評價制度自2010年開始在個別院系試點,2011年已在復旦大學文科院系中全面實施,今年將進一步完善機制,儘快在全校範圍內全面推廣。 一種現象的結果有目共睹:學術考核時,不少教師拿出一大摞成果,十幾篇論文、好幾部大書,都是在有限的幾年內寫成的。但是,真正熟悉學術研究規律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見的論文,從產生想法,到收集資料、形成思路,再反覆錘鍊,也非一年半載之功。不合理的考評體制,滋長了學術浮躁之風,催生了不少表面繁榮的『碩果纍纍』、『著作等身』。復旦大學力推學術評價『代表作』制度,就是希望將學術評價的指揮棒從數量轉移到質量上來,引導和激勵教師們沉下心來,做出高質量的工作,出有影響力的成果。 復旦大學人事處處長周亞明介紹,『代表作』制度的基本做法是,在高級職務聘任工作過程中,現有學校和院系制定的學術標準難於判別的、少數真正優秀的文科申請人,可以自主向學院提出申請,提交1―3篇代表作。學院學術評估通過後,由學校隨機選擇5位校外具有較高學術聲望的學者,匿名對申請人是否『真正優秀』、『能否破格』、『是否勝任』等問題進行學術評估。根據專家的學術意見,決定是否同意候選人參加高級職務競聘。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師張巍是『代表作』制度的首批受益者之一。2010年,39歲的張巍憑藉3篇『代表作』破格晉升爲教授。而在以往,必須有1本專著、10篇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其中2篇發表在權威期刊上),2個省部級以上的項目,才有資格申報教授。張巍告訴記者,僅10篇論文這條『硬槓槓』就會難住不少人。以他自己的研究爲例,發表在【歷史研究】上的【詩歌與哲學的古老紛爭――柏拉圖哲學的思想史研究】,需要閱讀大量古希臘文的經典文獻和後世多種外文的註疏,這項研究從他讀大學時就已開始,到論文最終成熟並發表,前後花費近十年時間。 『十年磨一劍』。『代表作』制度的實施,改變了現有較爲『剛性』的人才評判標準,充分考慮到學術研究的規律,鼓勵教師甘坐『冷板凳』,寫『傳世之作』。對於一些冷僻專業的優秀青年教師,『代表作』制度也能及時給予應有的肯定。 周亞明告訴記者,復旦大學探索『代表作』評價制度不是創新,而是一種水到渠成的『回歸』。下一步,學校將進一步完善『代表作』評價制度,特別是加強評審專家庫的建設與選擇,確保『代表作』制度實施的公平、公正,以更加科學合理的『指揮棒』評價教師的學術水平。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