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中國古典文獻和古籍整理領域內的專家、學者齊聚山東大學,見證中國古籍整理的一項浩大宏偉工程――【十三經註疏】整理與研究工程的開啟。該工程作為山東大學新的儒學高等研究院的破題和開局之作,最終的標誌性成果是出版一種與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相匹配的【十三經註疏】的定本,結束迄今為止【十三經註疏】沒有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平的權威定本的歷史。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會見了出席啟動儀式的各方專家。山東大學副校長、儒學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樊麗明出席啟動儀式並致辭。 樊麗明首先代表山東大學對各位專家學者專程前來參加【十三經註疏】整理與研究工程的啟動儀式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在簡要介紹了山東大學和儒學高等研究院的情況後,樊麗明表示,【十三經註疏】整理與研究工程是一個大課題,也是需要一個很好的團隊持續不懈的努力並需要一個較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工程。今後還請各位專家對這項工作給予精心的指導和大力的支持。 山東師範大學教授、先秦秦漢史專家、古文獻學專家安作璋,山東大學教授、經學專家、先秦兩漢文學與文獻專家董治安,山東大學終身教授、易學專家劉大鈞,台灣大學教授、經學專家、小學專家、金石學專家葉國良,復旦大學教授陳尚君,中華書局總編輯徐俊,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力,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虞萬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韓格平,北京大學教授辛德勇、漆永祥,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主任李國慶,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鍔以及山東大學教授吉發涵、王承略、周廣璜等校內外專家學者在儀式上發言。他們充分肯定了【十三經註疏】整理與研究工程的重大學術價值和學術意義。大家認為,此項工程對於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嘉惠學林具有重大的意義,是功德無量的大手筆、大擔當,學術價值巨大,學術影響深遠。同時,大家表示,由山東大學承擔這一工程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乃責無旁貸。因為【十三經註疏】的校勘或者【十三經】部分傳統學問的根底本身就在齊魯大地、孔孟故里,同時山東大學在文獻學、目錄版本學、經學等方面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學術傳統和實力,有一支治學嚴謹、成果豐碩的專治中國古典學術的隊伍,具備了承擔這一工程的基本條件。專家們希望山東大學通過這一工程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創新做出新的貢獻。同時與會專家對【十三經註疏】整理與研究工程也提出了富有建設性和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其中包括底本的選擇、匯校和點校的關係、全和精的關係、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學術成果的展示、工程的時間長短等諸多的真知灼見,顯示出與會專家對該項工程寄予了厚望。 儀式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學典主持。山東大學學術研究部副部長方輝、儒學高等研究院黨委書記巴金文等參加儀式。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十三經註疏】匯校主持人杜澤遜就【十三經註疏】整理與研究工程整體計劃作了介紹。 【十三經註疏】是我國古籍中的基本典籍,是中國經學史上漢唐經學成就的代表,與【二十四史】構成傳統典籍的骨幹,歷來受到研究學習中國傳統學術者的最大重視。新中國成立後,【二十四史】已經由國家組織優秀學者整理出版了迄今最好的點校本,並由中華書局出版,成為具有時代特點的通行本。遺憾的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特色、代表當代最高學術水準的【十三經註疏】的版本沒有和【二十四史】同時產生。近年來學術界和出版界雖然做出了不少努力,出版了若干【十三經註疏】點校本,但是要達到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的水平,仍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山東大學的【十三經註疏】整理與研究工程就是希望通過發揮儒學高等研究院古典學術研究的優勢,尤其是在古籍整理領域的學術優勢,去填補這一學術空白。該工程作為重大學術工程將由山東大學與中華書局全面合作完成。 【十三經註疏】整理與研究工程作為一個系統的學術工程,包括【十三經註疏】匯校、【十三經註疏】標點通行本和【十三經註疏】專題研究等內容。其中【十三經註疏】匯校是基礎性工作。【十三經註疏】匯校將以北監本與單疏本、八行本、十行本、李元陽本、汲古閣本、武英殿本、【四庫】本、阮元本分頭對校,形成八份校勘記,最終將八份校勘記合成一份校勘記。在匯校的基礎上,還將組織【十三經註疏】點校工作。【十三經註疏】點校工作將根據中華書局點校【二十四史】的體例,各經註疏選擇內容較全、錯誤較少的版本為底本,其他版本為校本,最終形成一部錯誤最少、附有簡明校勘記的通行本。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