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陡沖頭村,有3塊寫滿『天書』的石頭,它們有的在開闊的田坎上聳立,有的被泥沙和灌木掩埋,有的因遭風雨侵蝕而斷裂橫臥於草叢中……這些石頭上所刻的『天書』似畫非畫,似篆非篆,難以辨識。 文獻資料記載,古代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在歷經數千年的5次大遷徙後,現只保留了苗族語言,而丟失了苗文字。城步苗族則很好地傳承了苗族語言和文字,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城步苗文仍在廣泛使用。清末文人陸次雲所著的【峒溪纖志】中就曾專門保留了兩章,來描寫城步苗文。 城步苗文後來何以被人淡忘?據清代【寶慶府志】、【城步縣誌】和【清代前期苗民起義檔案史料】等文獻記載,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七月,城步爆發了以苗族頭領粟賢宇、楊清保領導的大起義。這次起義聲勢浩大,但終因寡不敵眾於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二月失敗,粟賢宇、楊清保被捕並在北京遇害。在這次苗民起義中,苗軍運用苗文印製了大量的文告、手札、書信、印信和圖章,這些苗文字『形似蝌蚪,似篆非篆,毫無句讀可尋』,只有苗軍能識。起義被剿滅後,乾隆皇帝特意下旨:『從前捏造的篆文,即行銷毀,永禁學習。』於是,清朝官兵對苗族居民挨家挨戶進行搜抄、清查、銷毀,永遠嚴禁城步苗民學習和使用苗文,從而導致城步苗文在湘桂黔邊境消失,至今未有傳承。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女書研究專家李慶福說,中華上下五千年,任何一種古文字的消亡都是一個歷史問題,此次苗文石刻群的出土不僅是苗族文化工作深入研究的有利條件,也是改寫歷史的重大發現。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