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探索:千年桑皮紙的今生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3-22 00:00| 發佈者: 開元之治| 查看: 1445| 評論: 0|原作者: 王瑟|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桑皮紙 CFP 桑皮紙製作中的攤曬環節。本報記者 王瑟 攝 桑皮紙製作中的攪拌紙漿環節。本報記者 王瑟攝 ...

桑皮紙 CFP

桑皮紙製作中的攤曬環節。本報記者 王瑟

桑皮紙製作中的攪拌紙漿環節。本報記者 王瑟攝

320,北京西城區文化館裏,一幅幅來自西域的畫作吸引了眾人的眼球。美麗的祖國風光,在畫家筆下分外妖嬈,而比畫作更吸引人的,卻是畫作的紙質――桑皮紙。

2006520,桑皮紙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0765,文化部確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的托乎提・吐爾迪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個現代人熟知的繪畫技藝,如今在這裏匯聚。歷史邂逅現代,新疆在生產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上闖出一條新路。

A 桑皮紙漫長的歷史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當東漢宦官蔡倫『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造出高質植物纖維紙後,蔡倫也因改進造紙術的卓越貢獻,聞名古今中外。

公元8世紀,造紙術沿絲綢之路傳到阿拉伯、印度等地。據此推算,同期的西域應該也有了造紙術。只不過西域的居民就地取材,選用了桑樹皮來造紙。因為他們發現,桑樹皮有黏性,纖維光滑細膩,易於加工。無意識的選擇,決定了紙質的優劣,這也是桑皮紙引人關注的最主要原因。

明確有桑皮紙記載的年代是唐朝。根據資料記載,1908年英國人斯坦因在和田城北100公裏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發現了一個桑皮紙做的賬本,上面記載着寺院在當地買紙的情況。這說明,在當時,和田一帶有桑皮造紙業。

宋朝的顧文薦所作的【負暄雜錄】中這樣記載:又扶桑國出芨皮紙,今中國惟有桑皮紙。由此也證明,在宋代西遼時期,和田以桑樹皮為原料製作紙已經很有名,成為當地人們的一項重要家庭手工藝。

公元14世紀中葉,桑皮紙製作技術又由和田傳入吐魯番地區,使得桑皮造紙有了更大發展。到明清時期,中原與西域交流頻繁,出自西域的桑皮紙也為中原地區人們所用。清代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第五回裏寫道:『兩個人才扳過來,棗子底下,一封一封,桑皮紙包着;找開看時,共五百兩銀子。』這說明桑皮紙在明清時期已經非常盛行,用途也很廣泛。

在古代,桑皮紙除用做普通紙外,還一直用於高級裝裱、制傘、包中藥、制扇子等。上世紀初,桑皮紙還曾被短暫地用於印製和田的地方流通貨幣。而殘存的清代桑皮紙文書和民國時期的桑皮紙鈔票又證明,過去新疆各地也曾普遍使用桑皮紙。到20世紀40年代,新疆許多公文、契約和包裝都還在用桑皮紙。

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的【我們的中國】一書中寫道:『和闐桑皮紙,為全省官廳繕寫公文的必需品。』從中可以看出,那時的桑皮紙製作規模是相當大的。桑皮紙是純手工製作,參與製作的家庭式作坊必須有相當的數量,所以才能滿足桑皮紙的市場及政府用紙的需求。

今尚存的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書法真跡【三馬圖贊】,用的就是加蠟、砑光的桑皮紙,其墨跡仍然濃淡有致,明晰鮮活。

收藏於和田地區博物館的清代維吾爾文典籍【諾畢提詩選】、【維吾爾醫藥大全】和一部維吾爾史詩殘卷,以及民間寫在桑皮紙上的【古蘭經】手抄本,維吾爾姑娘繡花帽為防走形必用桑皮紙做襯料,甚至民國時期新疆流通的桑皮紙鈔票,都是桑皮紙曾在新疆廣泛使用的佐證。

1950年桑皮紙退出印刷和書寫用紙行列,從那時起,高檔桑皮紙漸漸絕跡。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桑皮紙終於退出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

B 桑皮紙傳統的技藝

和田地區墨玉縣普恰克其鄉布達村的吾布力卡斯木,家族六代都是製作桑皮紙的。他說,他的手藝是祖上傳下來的。在以前桑皮紙最輝煌的時期,這個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桑皮紙。吾布力卡斯木說,自己從來沒有專心學過桑皮紙造紙,小時候放學回來看爺爺和爸爸做,長大了,從田地裏勞動回來再看看,等爸爸老了干不動了,他自然而然就接手了,好像天生就會一樣。

桑皮紙製作前要選用一到兩年的嫩桑枝條,以和田和吐魯番的白桑最好。造紙時,先將剝下來的桑樹皮放在水中浸泡,然後剝去表面的深色表皮,將其放入加滿水的大鐵鍋中煮,邊煮邊攪,一直到樹皮煮熟軟爛,再加入胡楊土鹼發酵四五天,等桑皮化開以後,就可以進行洗漿了。將桑皮漿放入木桶裏拿木棍攪拌,攪勻後用專用的篩子濾渣,過濾後將紙漿倒入沙網木製模具裏,然後用木棒不停地攪動,使紙漿均勻地鋪在模具上,放到陽光可以充分照射的地方,等紙漿在模具上曬乾後,撕下來的就是一張張地道的桑皮紙了。

傳統的桑皮紙製作過程要經過剝削、浸泡、鍋煮、捶搗、發酵、過濾、入模、晾曬、粗磨九道工序才能製成。據資料介紹,傳統工藝製造出來的桑皮紙呈黃色,纖維很細,有細微的雜質,但十分結實,韌性很好,拉力強,不斷裂,無毒性而且吸水性強,在上面寫字不浸。如果墨汁好,一千年也不會褪色,不會被蟲蝕,並且可以存放很長時間。

桑皮紙顏色和質感完全取決於去皮的乾淨程度和每個環節控制的精細程度。吾布力卡斯木說,現在家裏不再做桑皮紙了,因為紙做出來也不知道往哪兒賣。手工做紙費時間,出的紙張也少。正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這一沿襲千年的技藝,一度消失了一段時間,直到如今才開始復活。

C 桑皮紙的復活

桑皮紙因產自漢末,故古時又稱『漢皮紙』。桑樹皮纖維韌長,且非常結實,所以桑樹皮製作的紙柔韌且薄,纖維交錯均勻,紋理美觀。又因其輕薄軟綿,拉力強,不褪色,吸水性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又稱『棉紙』。

故宮大修工程特選桑皮紙作傳統古畫修復材料之後,這一民間絕藝重為世人關注。生產桑皮紙的特定材料、獨特工藝中蘊含着的科學原理、文化傳統,凸顯了它不能為工業造紙所替代的人文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2006520,經新疆申報,桑皮紙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這為桑皮紙製作技藝這一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傳承和振興帶來了歷史新機遇。

但僅僅還是將桑皮紙用於一般紙張,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未必會有更長的生命力。怎麼辦?新疆文化廳從申報成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了思考。

2010619,烏魯木齊市美術館舉辦了主題為『桑穰問影』的展覽,160幅攝影作品所用的紙張全是桑皮紙,帶給人們巨大的震撼。當年年底,這個展覽受邀到韓國舉辦,再次受到韓國觀眾的追捧。

2011年年底,『中國畫・桑皮紙』國畫展在新疆圖書館展廳展出,100多位國畫家第一次在桑皮紙上作出中國畫,讓所有參觀者大飽眼福,產生了轟動。

正是看到這些效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創造性地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性工程――生產性保護桑皮紙,讓這一古老的技藝,與現代完美結合,再創輝煌。

中國畫歷史悠久,桑皮紙背負傳奇,這兩個文化瑰寶於新世紀的新疆再度交匯、相融於一體。在新疆文化廳的倡導下,新疆各民族畫家欣然命筆,作畫於新疆桑皮紙上。由新疆走出去的內地畫家也應邀在桑皮紙上一揮丹青,共同成就了100多幅桑皮紙國畫佳作。這一創新實踐,不僅承載了我國傳統造紙技藝和中國畫傳統藝術的濃厚歷史文化底蘊,而且通過將桑皮紙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特質與現代文化元素有機融合,在古紙上呈現出時代藝術的光芒。

新疆文化廳黨組書記韓子勇說:『這一創新證明,以生產性方式促進桑皮紙走進新時代的人民生活中,走進高雅藝術殿堂,走進藝術品市場,對於推動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合理利用、有效保護與傳承,是一條與時代發展相適應、與人民需求相契合的成功之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參觀了在北京舉辦的『藍靛金箔――中國畫・桑皮紙繪畫作品展』後說,在桑皮紙上作畫,將新疆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有機結合,使千年薪火相傳的古老技藝重煥光彩,這充分體現了當今新疆開放、創新、交流、融合的現代文化引領精神內涵。新疆要堅持走保護與傳承相融合的成功之路,為新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新疆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作出貢獻。

據了解,新疆已在和田地區墨玉縣投資建設了傳承中心。新疆文化廳正積極推廣用桑皮紙繪畫和書籍裝飾應用等方面的文化創意,使這項千年技藝在傳承中創新。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