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學術著作出版魚龍混雜。出版社出書『不差錢』,想出書的人也『不差錢』,但出版的相當數量學術著作卻『差了學術』。胡遠嘉/CFP 『創作生產更多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是出版繁榮、學術繁榮、文化繁榮的重要標誌。這個標誌不是虛的,要靠一套一套的叢書,一本一本有影響的學術著作去支撐。要把出版高水平的學術著作作爲出版界落實中央部署、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要求的一個具體舉措,作爲出版社安身立命乃至於爭奪世界話語權的基礎性重要工作去做。胡繩同志在任人民出版社社長和多次談話中說,一個國家的出版要有門檻,如果我們把門檻放低,學術風氣會變壞。現在已經到了認真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 在某高校的一個會議上,兩位在國內頗有名氣的教授見面了,之間有一段對話。一個說:『現在的學術出版物,90%都是不用看的。』另一個遲疑了一下說:『哦,60%,60%吧。』前者說:『那是因爲你是圖書館館長,作爲館長,你不能說我只買10%的書,你要買40%的書。而我是看書的人,而且我管研究院,要爲研究院買書,我只買10%的書。』 無論是一九開還是四六開,『學術著作出版讓人感到失望』的情緒,當下正在學界、出版界瀰漫。『我們出的相當一部分所謂學術著作,說實話,都是我們不想出的,但因爲它帶著補貼,還是出了。何況,你不要這書稿,有的社要,錢讓人家掙去了。作爲企業,無奈呀!』一位社長感嘆。 『不是出書難,而是學術著作出版這件事很難!』一位出版社總編輯的這句話,說的是實情:在出版社有生存壓力的時候,是抬抬手,讓水平較差卻帶著錢的選題入選,還是堅守質量標準,不被人情、關係、經濟利益左右,確實不是件容易事。 門檻低了,亂象叢生,有的出版社淪爲『二流堂』、『三流社』 曾經,學術著作出版確實難。大多數學術著作印數少,又受圖書低定價限制,出版後幾乎沒有利潤。但學術出版體現了出版的深度和厚重度,是一個出版社擔當社會責任和塑造品牌的必然選擇。所以,儘管學術著作出版要用自己的利潤來補貼,一些出版社還是優中選優,始終堅持追求。有的出版社、集團還設立專項基金扶持優秀學術著作出版,如『重慶出版集團(社)科學學術著作出版基金』,山東科技出版社的『泰山出版基金』等等。這樣一來,在『錢緊』的那些年,還確實出了不少優秀的學術著作。 這種情況,大概延續到本世紀初。 如今不同了。隨著國家對科技、文化、教育的空前重視,學術活動的日益活躍,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出版基金的設立,加大了對學術出版的扶持力度,客觀而言,近年來,優秀的原創的學術著作還是不少的。對於優秀的富有創見的學術著作,出版社依然趨之若鶩。『常常是商務、中華、北大、三聯……我們好幾家出版社去爭奪一部書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賀耀敏坦言。 但這種現象畢竟不太多見。更爲常見的情況是,一位學者要出書,只要帶著出版補貼,在一些出版社那兒,就『出書全不費工夫』了。於是,學術著作出版魚龍混雜,結果是出版社出書『不差錢』,想出書的人也『不差錢』,但出版的學術著作卻『差了學術』。 對當前我國學術著作出版現狀,比較主流的評價是:層次較低,規模較小,影響不大,學術出版在中國出版產業中還沒有占據重要的位置。學術著作中,對整個社會具有重大影響的,對某一學術問題具有突破意義、帶動學科發展的,回答重大現實問題的著作,就整體而言,還屬於鳳毛麟角。 重慶出版集團總編輯陳興蕪對當前學術著作出版中的問題作了概括:迎合併取悅大眾閱讀的關涉學術的各種演義戲說喧囂上市,導致學術失信和誤導讀者;學術研究和寫作方面,缺乏實用性和創造性的研究成果及論文並不乏見,學術抄襲、學術造假、論文買賣時有發生,學術出版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受到挑戰。 商務印書館學術出版中心哲社室主任李霞進一步指出:學術著作出版的問題還表現爲出版體例不規範,學術著作淺俗化、肢解化,有的學術著作論述缺乏基本學術思維,對學界和社會造成很壞影響。另外,一些依託學位論文、課題爲原本的書,沒有進行書籍形態的轉換,比較粗糙。 對當下的學術著作出版,北京萬聖書園總經理劉蘇里的表述是『情況堪憂』。他說,多年來,學術著作出版原創不足,有創見的更少;年輕一代學者還跟不上來;國外學術著作翻譯的譯文質量有待提高;類別分布不均等問題相當普遍,甚至呈現積重難返之勢。 亂象紛繁,一言以蔽之:有『錢』開路,出版社選擇選題時,學術水平的『門檻』低了,一些本來在學術出版中有所建樹的出版社,如今也成了『二流堂』、『三流社』。 評價體系的問題,助長了學術、出版的粗製濫造 造成學術著作出版亂象的原因,不能籠統地歸咎於浮躁的社會大環境。受訪者批評的矛頭,首指當下學術、出版評價體系中的問題。他們指出,由於社會轉型期急功近利浮躁之風盛行,學術研究也不能獨善其身。現行的學術評價體制和學術激勵機制存在問題,通常以論文和著作數量多少爲衡量標準,研究人員爭取項目時花費精力大,拿到項目後下的工夫少,導致不少論著『水分』大,缺乏含金量和獨創性。出版社的考核也存在重量不重質的取向,經濟效益指標和發稿量指標,相較於書稿質量指標權重更大,導致片面追求市場效應,放棄對學術著作嚴謹、創新的追求,從而降低了學術著作的出版質量。 中華書局副總編輯顧青指出,當下,學術界的評價機制已經偏離了對內容的審查和評價,更多地關注數量。他指出,人文社科學術著作出版處在出版業高端,是一個民族的精英在這一領域的原創成果、思想文化的貢獻,這一類著作的出版,在學界和出版界都應有嚴格的評價和遴選機制。在科研經費不充足、出版能力不強的時候,我們對學術著作選題的評價和遴選還是相對比較嚴格的,出版的門檻並不低。現在,這兩個機制的功能被弱化了,這既有社會風氣的影響,也有制度設計的原因。 同時,嚴肅的學術批評日趨式微,『相互提攜』之風盛行,導致學術界自清自律能力嚴重下降,也爲學術著作出版亂象推波助瀾,招致有識之士的激烈批評。 站在學術著作出版之外的劉蘇里,多年來與學術著作『親密接觸』,他的批評一針見血:造成『亂象』的原因還用說嗎?是急功近利、沽名釣譽習氣在學術思想類圖書生產上的反映而已,是劣幣驅除良幣、不獎勵優異制度設計社會狀態的縮影,是蔑視文化建設的必然結果。 借鑑他山之石,建立獎懲制度,把一流出版社信譽與機會留給優秀學術著作 社長、總編輯們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國外學術出版爲我們提供了借鑑。專業化和高品質是西方學術出版的基本取向,不少出版社都有相當嚴格的評審制度,他們依託大學,由業內專業研究者組成評審委員會。很多出版社的學術出版往往有大學和基金會的資助。學術著作出版集中在一些優秀的品牌出版社、大型的學術出版機構。一些出版社規模雖然小,但是在某一類學術出版上卻是大名鼎鼎。許多大學出版社在學術出版中更是建樹頗豐。 賀耀敏指出,『國外很多著名的出版社,都是以學術著作出版安身立命的,像麥格勞希爾、艾思維爾,以及現在和我們合作的聖智集團,它以出版專業參考書爲自豪。哈佛大學出版社一年出書不到100種,但它的圖書品質相當好。』 參觀過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劉蘇里,也走訪過美國最著名的書店,他的觀感是:學術思想類圖書分類之詳盡、涉題之細密,令人嘆爲觀止。 專家學者們對改變目前學術著作出版狀況發表了意見。最集中的意見是,從基礎做起,從國家層面改革人才評價、學術評價體制和激勵機制,營造重視學術寫作和出版的良好氛圍。 其次,制定相關的財稅政策,加大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學術出版的力度。出版社也要根據自身實際制定相應的學術出版激勵政策。 第三,要加強科研經費使用的科學管理,改變出版補貼、資助辦法。有學者建議,科研經費的使用應強化科學管理,用於出版補貼,應有學術共同體的推薦,以確保選題具有出版價值。同時實行出版資金倒推追加獎懲(補貼)的辦法,即學術著作出版後,獲得學術界優秀評價的,作者和出版社可以得到追加補貼;如果評價不高,甚至獲得一致批評,則應該收回補貼,甚至處罰。出精品書可以名利雙收,出劣質書就聲名狼藉,這對出版社是一個很好的導向。 第四,增強學術著作出版精品意識。顧青認爲學術著作堅持出精品,優秀出版社應有更多擔當與自覺。要把一流的出版社信譽與機會留給優秀的學術著作,通過吸納一流學術成果,形成出版社自身的品牌,擔當起時代文化思想積累的責任。 第五,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劉蘇里認爲,眼下能做的,是建立學術思想類圖書出版的匿名審稿制度,是建立對抄襲者實施嚴厲處罰的制度,是建立公開、權威的此類圖書評價、獎勵制度。有業內人士認爲,實行出版資金倒推追加獎懲(補貼)是個好辦法,爲加大落實力度,不妨作爲一項獎懲制度實施。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