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約瑟(英)
【中國科學技術史】
【日知錄】
顧炎武
【漢書・地理志】
班固
【九章算術】
祖沖之
王渝生 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原副所長,中國科技館研究員、原館長。 演講人:王渝生 時間: 地點: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近幾百年以來,西方出現了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產生了工業經濟的文明形態,才把在封建老路上蹣跚爬行的中國拋在了後面。然而,中國古代科技的西傳對歐洲近代科學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是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的。 中國近代科學的發展經歷了一條充滿艱辛與屈辱,而又有奮鬥與輝煌的曲折歷程。在知識經濟和資訊時代,中國傳統科技基因,完全可以古爲今用,促進當代科技發展和創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科技文明的興衰 中華科技文明,從六七千年前的世界四分天下有其一,到兩三千年前占世界半壁江山,到一千多年前在世界上一枝獨秀,在近三五百年前仍是獨領風騷,可以說是一直居於世界前列。 人類文明的第一個形態是農業文明。我們說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實際上不止,浙江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穀有七千年。所以說在六七千年前,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當時的農業文明就有了一些科學知識的萌芽和原始技術的產生,因爲農業文明需要對土壤、陽光、水分等自然條件有一定的認識,四大文明古國都產生於大江大河流域。如果說,六七千年前世界文明四分天下的話,中國有其一。 到了兩三千年前,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明相繼衰亡,出現了中斷現象,而古代中華文明還在持續發展,沒有中斷。這時在歐洲地中海沿岸,崛起了一個新的城邦奴隸制文明,那就是古希臘文明和其後的古羅馬文明。可以說,在兩千多年前,古代中華文明和古希臘羅馬文明,猶如兩顆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東方和西方交相輝映。那時的世界文明兩分天下,中國有其一。 到了一千多年前,即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軍攻占了羅馬城,西羅馬帝國滅亡,這標誌著歐洲封建時代的開始。從那時到14―16世紀文藝復興之前,大約一千年左右,歐洲是政教合一的封建時代,宗教裁判所可以僅僅因爲布魯諾信奉哥白尼的日心說這樣一個科學學說,而把他視爲異端判處死刑,燒死在羅馬繁花廣場上。 因此,歐洲中世紀的科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都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史稱『黑暗的中世紀』。 而這一千年,中華封建文明在大踏步前進,獨具特色的農學、中醫藥學、天文學和籌算數學這四大傳統科學體系取得許多領先世界的光輝成就,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這四大發明爲標誌的傳統技術更爲世人所稱道。 正如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J. Needham, 1900-1995年)在其7卷本34分冊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所說:『(中國人)在許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學技術的發展,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的希臘奇蹟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並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 英國另外一位著名科學史家貝爾納(J.Bernal, 1901-1971)在爲其【歷史上的科學】中譯本所寫的序中說:『中國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人類文明和科學的巨大中心之一。已經可以看出,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從希臘的抽象數理科學轉變爲近代機械的、物理的科學的過程中,中國在技術上的貢獻――指南針、火藥、紙和印刷術――曾起了作用,而且也許是有決定意義的作用。我確信,中國過去對技術的這樣偉大貢獻,將爲其將來的貢獻所超過。』 因此,中華科技文明,從六七千年前的世界四分天下有其一,到兩三千年前占世界半壁江山,到一千多年前在世界上一枝獨秀,在近三五百年前仍是獨領風騷,可以說是一直居於世界前列。 傳統文化對科技的影響 【論語】稱:『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就是說,孔子在討論問題時不主觀,不武斷,不固執,不惟我獨尊。 科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知識體系,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自身的本質和規律性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思想是巨大的、第一精神力量,科學還是一種文化,科學文化理所當然屬於先進文化。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阻礙了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那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從何得來?上述李約瑟、貝爾納等人對中國科技的評價豈不成了虛妄之辭嗎? 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儒學的開門祖師孔子,是開創『私學』的大教育家,他以『有教無類』和培養『博學通才之士』爲方針和目標,對學生進行禮、樂、書、數、御、射『六藝』教育。其中數即數學,樂和聲學有關,御和力學有關,射和機械有關。 儒家的『六藝』教育具體付諸於教材,即古代經典中,如【易】,『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詩經】包含有大量蟲魚、鳥獸、草木,以及天文、地理、農業生產等知識;【禮記】中有農業與季節相關的知識,【考工記】則是有關手工業技術的專門著作。 中國古代科技教育,分爲官辦和民辦兩大部分。自秦漢以來的兩千多年,官方興辦的科技教育,以天學、數學、醫學和建築、工藝爲主,而地方官學主要實施醫學和技術教育。如欽天監進行天文歷算教學和實踐,宋代著名的針灸銅人就是爲醫學生教學和考試用的。 孫中山先生在1924年爲廣東大學(中山大學的前身)親筆書寫了十字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現在中山大學的校歌中還有『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爲國棟梁』的歌詞。這十個字源自孔子之孫孔常ㄗ鈾跡┑摹噸杏埂罰骸安┭е,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問、思、辨、行,這完全符合認識過程和研究科學的方法,即獲取信息,提出問題,邏輯推理,檢驗結果,躬身實踐。 作爲『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的【大學】,有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本來是古代知識分子中家喻戶曉的話,可惜後人多引後半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忽略了前半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前半段指知識來源於實踐,而又指導實踐,『格物致知』爲知之始,『誠意正心』爲行之始,是爲本。後半段是知行觀的外推於家國和社會,是爲末。 在【大學】『經』之『傳』中,引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引【康誥】曰:『做新民。』引【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真是充滿了創新精神! 楊振寧於1995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向學生談治學經驗中,強調了【孟子】對他的巨大影響。他認爲,【孟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科學精神和民主精神的一本書。請看:『民爲貴,社稷(國家)次之,君爲輕。』『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爲大丈夫。』把民本思想和民主精神應用到科學研究上,那就要求真、求故。孟子曰:『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冬至、夏至)可坐而致也。』強調的是實事求是,實踐出真知。 【論語】稱:『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就是說,孔子在討論問題時不主觀,不武斷,不固執,不惟我獨尊。『當仁不讓於師』,即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種科學精神是十分可貴的。 儒學與傳統科技的實用性 醫學爲儒家所看重,范仲淹說:『不爲良相,當爲良醫。』歷代知識分子很多兼通醫術,甚至有『十儒九醫』之說。 在儒家崇尚務實和『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科技具有強烈的實用性。這種實用性以滿足國家政治需要和滿足人們日常生產生活需要二者兼顧爲其特徵。 中國古代以農爲本,民以食爲天,要使『黎民百姓不飢不寒』,國家興旺,實施儒家的『王道』政治,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農業這一行的社會地位僅次於官宦,『士農工商』,『農』排在第二位。 因此,大官研習農學者大有人在,直至明末重臣徐光啟,『雅負經濟才,有志用世』,不僅有【治蝗疏】、【蕃薯疏】等專業的奏文進上,甚至在上海、天津等地建立試驗園地,躬耕農桑,有【農政全書】這樣帶有總結性的農學著作問世。至於『不仕則農』,親自鑽研農業生產技術,認真記錄和總結農民生產經驗的知識分子歷代都有。這是中國農學取得高度成就的一個基本條件。 醫術以治病救人爲宗旨,與儒學的仁義道德一致,稱爲『仁術』;儒家還以爲醫家治病的道理與治國的道理相一致。韓愈【雜說】、顧炎武【日知錄】都以醫學之事比附天下政事。醫學爲儒家所看重,范仲淹說:『不爲良相,當爲良醫。』歷代知識分子很多兼通醫術,甚至有『十儒九醫』之說。僅以宋代儒林爲例,政治家王安石、文學家蘇東坡、科學家沈括、理學大師朱熹等,皆通曉醫學。他們使中醫藥學望、聞、問、切『四診』、臟腑學說、經絡學說、針灸推拿、湯丸膏散,等等,成爲中國優秀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座寶庫。 至於天文算學,因『曆法乃國家要務,關係匪輕』(康熙皇帝語),被視爲歷代王朝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天』的標誌;而且『觀象授時』,可以指導農業生產,所以受到統治者的重視。自漢以來,歷代王朝政府機構中都設有大規模的皇家天文機構進行天文觀測和曆法制定,即使在大戰亂的時代也沒有中斷過。所以,中國古代天象記錄之豐富爲世界之冠,曆法也備臻精確。 數學『夫推歷、生律、制器、規圓、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探賾索隱,鉤深致遠,莫不用焉』(【漢書・律曆志】)。傳統數學經典著作【九章算術】以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分類,列舉246個數學應用問題求解,很有實用價值。 南宋天文曆法算學家祖沖之『不虛推古人』,『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釐,心窮籌策』,在同皇帝寵臣戴法興的廷辯中,有兩句名言:『願聞顯據,以竅理實』;『浮詞虛貶,竊非所懼』,體現了大無畏的科學精神。他利用極限方法計算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面積以逼近圓面積,得出了準確到小數點後7位的圓周率值π=3.1415926……在世界上領先了一千年! 除了農、醫、天、算這四大學科外,在地學方面,【漢書・地理志】開創了按行政區劃記述各地山川地形的地方志的先聲,以後歷朝歷代,都重視編修地方志,內容擴大到各地的物產、戶口、貢賦、沿革、古蹟等,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機結合,其內容之廣博,數量之龐大,歷史之悠久,也居世界之首位;而其動因,當然是爲了社會管理、發展生產和文化交流的需要。 中國傳統科技西傳的世界影響 『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 同中國古代輝煌的科技成就相比,中世紀的歐洲真是乏善可陳。只是到了14―16世紀,歐洲出現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三大近代化運動,出現了思想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工業生產方式,才把在封建老路上蹣跚爬行的中華大帝國遠遠拋在了後面。但是,西方的近代科學和工業革命的發展,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在其中是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的。 英國著名科學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年)在其名著【新工具】(1620年)中寫道:『發明的力量、效能和後果,是會充分看得到的,這從古人所不知且來源不明的儼然是較近的三項發明中表現得再明顯不過了,這就是印刷術、火藥和磁針。因爲這三項發明已經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狀態。第一項發明表現在學術方面,第二項在戰爭方面,第三項在航海方面,從這裡又引起無數的變化,以致任何帝國、任何教派、任何名人對人類事務方面似乎都不及這些機械發明更有力量和影響。』 請注意,這是在17世紀初,弗朗西斯・培根並不知道印刷術、火藥和磁針這些發明――當然還有造紙術,因爲印刷離不開紙――來自中國的情況下所說的話,應該是非常客觀的,它們『已經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狀態』! 19世紀中,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年)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1863年)中進一步指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 在這裡,馬克思是從科學復興、社會革命和文化傳播的角度高度評價了中國的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的發明。 中國古代的技術發明和西傳豈止僅僅是『三大發明』或『四大發明』!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列舉了26項:『(a)龍骨車,(b)石碾並用水力驅動,(c)水力冶煉鼓風機,(d)旋轉風扇和揚谷機,(e)活塞風箱,(f)提花機,(g)繅絲機,(h)獨輪手推車,(i)帆車,(j)磨車,(k)胸帶和頸圈挽具,(l)弩,(m)風箏,(n)竹蜻蜓和走馬燈,(o)鑽井術,(p)鑄鐵,(q)』卡丹『掛環,(r)拱橋,(s)鐵索吊橋,(t)運河閘門,(u)船舶和航運,(v)船尾舵,(w)火藥和相關技術,(x)運河閘門,(y)紙和印刷書(雕版和活字),(z)瓷器。』 他寫道:『26個字母用完了,我該停下來了。但是還有很多例子,甚至重要的例子,如有必要,也列得出來。』 後來,他的助手和學生坦普爾列出了100項,出版了一本書【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 在列舉公元3-18世紀西方傳入中國的技術發明時,李約瑟只找到了4項:『(a)螺絲釘,(b)水泵,(c)曲軸,(d)發條裝置。』 因此,我們在列舉人類的技術發明時,切切不可只盯住西方而忘掉了自己的祖先呵!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科技元素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哲學辭典】中列舉了孔子的7句格言,慨嘆道:『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這真是大不幸。』 李約瑟說:『直到17世紀中葉,中國和歐洲科學理論大約處於同等水平。僅僅在那段時間後,歐洲思想才開始迅速向前發展。』 說到思想,同科學思想一道,中國傳統文化和人文思想也對西方產生了巨大影響。美國1980年出版的【人民年鑑手冊】曾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推舉爲十大思想家之首。 1582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他爲中國傳統文化所折服,換上儒服,自稱儒生,1594年出版了【四書】的拉丁文本,被稱爲『基督教的孔夫子』。 德國哲學家和數學家萊布尼茨在獲悉易圖八卦後,驚訝地發現同他1678年發明的二進位理無二致,因此熱烈地讚美儒學和中國傳統文化。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哲學辭典】中列舉了孔子的7句格言,慨嘆道:『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這真是大不幸。』 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在他起草的1793年【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寫道:『自由是屬於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之事的權利:其原則爲自然,其規則爲正義,其保障爲法律,其道德界限則在孔子的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進化論的創立者、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其名著【物種起源】(1859年)中大量引用了他稱之爲『中國百科全書』中關於遺傳變異的記載,據查是出自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到明末李時珍【本草綱目】、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內容。 北京2008奧運會開幕式文藝演出凸顯了中國元素、中華文明元素,特別是中華科技文明的元素。一幅巨大的紙質畫卷展現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造紙術的發明被融匯於中華文化的『文房四寶』――紙、筆、墨、硯的藝術表現之中,充分體現了李政道的名言:『科學與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發揚傳統科技的優秀基因 『真理必須一次又一次地爲具有強有力的性格的人物重新加以刻勒,而且總是使之適應於雕像家爲之工作的那個時代的需要;如果這種真理不總是不斷地重新創造出來,它就會完全被我們遺忘掉。』 作爲美國皇家學會院士、在生物學領域有重大建樹的李約瑟,在1937年37歲時通過赴英留學的魯桂珍等中國人那裡了解了一些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立即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一種信仰上的『皈依』,從而中止了他對科學前沿的研究,從學習漢字開始研究中國科技史,直至1995年去世,窮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摒棄歐洲中心論,『還中國以公道』。英國歷史學家湯比因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這樣評價過李約瑟研究工作的意義:『這是比外交承認更高一籌的對中國的承認。』 中國沒有爆發近代科學革命,沒有產生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並同數學的邏輯推理相結合的近代科學。中國近代科學的發展經歷了一條充滿艱辛和屈辱,而又有奮鬥與輝煌的曲折歷程。李約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中國在古代取得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