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滋齡
劉 健
謝志高
有人說,中國畫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 有人說,欣賞中國畫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為了讓更多百姓了解、喜愛中國畫,弘揚傳統文化,我們將推出系列訪談,讓大家走近中國畫。 欄目主持:張玉梅 本期嘉賓: 全國政協委員、畫家 杜滋齡 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畫家 劉健 國家一級美術師 謝志高 傳承和弘揚是恆久命題 劉健:中國畫的踐行者,始終要面對兩個課題。其一是如何傳承中國繪畫的傳統精神。中國畫的筆墨也好,美學價值也好,都是中華文化千百年的積澱和沿襲,傳承和弘揚是恆久的命題;其二是有意義的突破,有價值的創新。沒有變革,就沒有生命力的續航。從鑑賞角度看,無論從業人員,還是普通百姓,都會感受並實踐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融合。運用中國畫傳統的精神表現當代,吸納傳統精華,表現當下,理解今天。有一句話,筆墨當隨時代。 在現實中,比如說我們進入博物館的時候,因為作品的題材、內容所透出的書香品性和文化精神,你會有一種懷古的情懷,你會沿着時間的隧道去勾連那個時代、那個時候的畫家所表達的內容之外的一種情懷。而在當下,優秀的藝術家首先會對中國文化的精神傳承有深刻的解讀,然後通過他們自身情懷的融入,創作膾炙人口,為時代和大眾所喜愛的美術作品。 杜滋齡:藝術具有審美的功能,還能夠寓教於樂。什麼是美,什麼是丑,什麼好看,什麼不好看,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其實就蘊含着深刻的審美標準。對創作者而言,是要表達美,對欣賞者,是要領會美,這是一個互動的、共鳴的、不斷薰陶、上升的過程,我們做的多了,群眾慢慢就會提升他們的審美意識,他就知道這一張畫或者這一件藝術品它的好,它的妙,美術的價值就有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責任就是要不斷的傳承,把傳統文化的精髓一點點通過學習,通過自己的解讀、吸收和融會貫通,然後創作出貼近時代、表現現實、感動百姓的藝術作品。 美要有內涵,這是一個不能放棄的標準。美術作品要講究內涵,意境,畫家的筆墨技巧、意境表達、感情抒發和色彩處理在畫裡體現,然後傳達給觀眾, 謝志高:但凡大美的作品,都有一個品質,就是老百姓喜歡,可能當時做不到,但總有這一天。要讓老百姓看的懂,到接受,到提高審美水平,這本身就是美術作品的一個特性。改革開放以來,傳統藝術的普及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在進行,大美術的實現,要靠普通老百姓不斷提升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同時也要靠畫家,用自己的筆,來引領觀眾審美層次的提升。 以教育提升審美境界 杜滋齡:美的教育,對創作者和欣賞者都要着力。藝術家的教育和培養,紮實和細緻的教育是不能少的。當年的藝術教育,學習條件差,但學生很幸運,一個班比如說像美院一個班十來個人,配備的教師恐怕有七八位,那時候確實是對學生在藝術課程上的安排,基本功的訓練,包括理論上的提高,都很重視,老師教得細緻,學生學的紮實,就是潛心教、學。現在條件好了,但基本功是不能忽視的,學生要多接觸生活,深入社會,這樣才能學的更有方向、有坐標。 謝志高:美是需要薰陶的。說起小時候,我們都拎着一個網兜,擱着墨盒帶着毛筆上寫字課,那時候還研磨,沒有墨汁,經常地寫,就是文化的薰陶。現在中小學教育開始恢復書法課了,這是好的做法。書畫同源,孩子們寫寫書法,如果將來他想畫了,就有了好的基礎。 美的教育多早都不嫌早。比如小學階段可以穿插一些中國畫的欣賞內容。我們在國外看博物館、美術館經常有成群結隊的小孩,在那裡欣賞經典的繪畫,都有人在講解。必須說,我們的教育,美學教育還有缺失,要補課。當然近幾年美術館我看也有老師帶着孩子們去欣賞美術作品,這是好的現象。 劉健:美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比如中國畫,它的工具和材質是妙不可言的,中國畫的意境和精神,同紙和筆有很大關係。孩子的天性是自由的。他自由,很自在,會任意自己的心情,隨意塗抹,特別通過紙的體驗和毛筆的感受,孩子們會得到特殊的感悟。從這個角度講,美的教育就在生活中。 藝術要傳達真善美 劉健:雅俗共賞是一個藝術家永遠要面對的問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也就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問題。過往歷史中,任何一個年代當中,藝術從業人員很多,從事美術的人也很多,為什麼有些作品能夠留下來,為什麼一些作品得到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一致推崇?這些作品當然具有多重價值的特性,但都缺不了一點:雅俗共賞。 謝志高:就畫家而言,他不能夠孤芳自賞,不能持有玩藝術的態度,只表現自我,不關心世界。雅俗共賞,還在於作品的創新,以體現時代性。不光要有時代精神,而且要表現藝術形式語言新的探索。 杜滋齡:雅俗共賞有一個前提,就是把藝術裡面真善美的東西傳達給觀眾,尤其人物畫家,你不是給人家看醜陋的東西,除了精神層面上美之外,你要傳達他的精神力量。為什麼要叫美術呢,丑術就不行,要把美的東西傳達給觀眾,所以我們畫人物畫首先要尊重人,把這個人的最美好的精神面貌表現出來,有些人物畫家把勞動人民塑造成魯莽、弱智的形象,我覺得效果就很不好,老百姓也不能接受,所以雅俗共賞,就是說讓受眾面擴大,從電影的角度叫票房,當然不是說最有票房價值的東西就最好,但是好的東西一定要有大多數的觀眾喜愛。如果專家學者從筆墨、造型等專業角度評價也很好,那麼才能達到一種藝術共賞。畫家要善於挖掘真善美的內涵,呈現人物美好的精神面貌。 中國是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作為中國畫家,我從來都覺得,不應以西方價值評判為標準。中國畫有着深厚的傳統,真正懂中國畫的應該是中國人,如果中國人都不覺得你的中國畫好,而外國人覺得你的中國畫好,我覺得應該打個問號。你的藝術應首先能夠被國人認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