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教育部啟動新『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向中西部高校、人文社科傾斜政策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3-16 00:00| 發布者: 真衣| 查看: 1427| 評論: 0|原作者: 王慶環|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實施已有 13 年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將面貌一新。為大力吸引、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學科領軍人才,深入推進人才強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教育部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實施新的『長江學者獎勵 ...

實施已有13年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將面貌一新。為大力吸引、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學科領軍人才,深入推進人才強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教育部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實施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其中名額和獎勵力度的變化以及向中西部高校、人文社科傾斜政策,是顯著特色。

據教育部人事司司長管培俊介紹,新的計劃在名額和獎勵力度上均有變化。『一是擴大了特聘教授人選規模,由每年100人增加到150人,講座教授規模適當縮小為50人左右,具體數量視當年人選申報評審情況確定。二是提高獎勵力度,特聘教授獎金由每年10萬元提高到20萬元,支持年限由3年延長為5年;講座教授獎金由每月1.5萬元提高到3萬元,支持年限仍為3年,獎金按實際到崗時間支付。』據介紹,這些舉措是為了加大對學科領軍人才的支持力度。

新的計劃還向中西部高校和人文社科傾斜政策。『一是特聘教授規模的增量部分主要用於中西部高校和人文社科領域。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優先支持中西部高校長江學者組建創新團隊。二是遵循人文社科領域人才成長規律,適當放寬年齡要求,將人文社科人選的申報年齡上限由50周歲調整為55周歲。三是細化學科分組,提高評審科學化水平,將人文社科類評審學科分組數量由4個增加到6個,分別為哲學組、法學組、經濟學組、管理學組、文學與歷史組、教育學組。』管培俊說。

同時,新的計劃還強調『大師+團隊』的科研模式,『新的長江學者崗位設置要與國家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結合,與創新平台和創新基地建設結合,與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新興交叉學科建設結合,推動高校創新學術組織模式,加強協同創新。鼓勵長江學者組建創新團隊。』管培俊說。

值得關注的是,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不再限制高校範圍,而是面向全國高校實施。同時,取消以前項目中設立的『長江學者成就獎』,對此,管培俊解釋說:『取消成就獎,是想進一步擴大規模支持青年學者,也讓他們能靜下心來做科研和進行人才隊伍建設。』取代成就獎的是增設支撐服務專項,重點支持舉辦『長江學者論壇』、出版『長江學者文集』、推薦『長江學者精品課程』,充分發揮該計劃在學術交流合作、人才培養、協同創新等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

與以往不同,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實施經費全部由中央財政專項支持,計劃每年2億元。這意味着之前這一計劃的主要支持者李嘉誠基金會已淡出,對此,管培俊說:『任何一個項目都是有階段性的,我們充分肯定李嘉誠基金會與教育部合作實施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該計劃吸引和匯聚了一批海內外有影響的學科領軍人才、激勵和支持長江學者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動了高校重點學科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青年創新人才,帶動了高校人事分配製度改革,推進高校形成優秀人才培養支持體系。李嘉誠基金會認為當初設定的任務已完成,他們將把支持重點轉向西部基礎教育和醫學教育。』

管培俊表示,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進行了一些改革和完善,除了在區域上向中西部高校傾斜政策、在學科分布上向人文社科領域傾斜政策達到優化結構之外,還對計劃進行了科學定位,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作為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層面上,在『千人計劃』的引領下,與其他人才計劃相互銜接、互為支撐,共同構建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體系;在高等教育領域,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等構成高校優秀拔尖人才培養支持體系。同時堅持育人、引人並舉,既注重對國內人才的培養,又積極吸引海外人才。講座教授人選面向海外知名大學教授,與『千人計劃』形成銜接;特聘教授人選面向海外知名大學副教授和國內學者,與『千人計劃』形成梯隊。

另外,實施13年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帶動了高校人事分配製度改革,『這是這一計劃真正的價值所在,其打破了高校多年傳統人事分配製度的堅冰,一改過去的人才單位所有制和職務終身制,形成了「以崗定薪、優勞優酬」的新型分配機制,充分調動了高等學校人才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管培俊說,據他介紹,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將延續這一做法,以項目實施帶動高校用人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為進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分配製度和考核評價制度改革提供實踐範例,積累有益經驗,同時把優秀人才放在關鍵崗位上,大膽使用,提供幹事創業的舞台。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