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專家稱鑑定亂象已非整治不可 重建信用體系靠法律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3-8 11:31| 發佈者: 山東受學| 查看: 2109| 評論: 0|來自: 新華日報

摘要: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日前談及文物鑑定亂象時表示,故宮有規定:『院內專家不得以故宮博物院的公務身份在社會上從事非公務文物鑑定活動,以及與文物拍賣、文物市場等有關的藏品鑑定活動。』故宮近年屢屢爆出負面新聞 ...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日前談及文物鑑定亂象時表示,故宮有規定:『院內專家不得以故宮博物院的公務身份在社會上從事非公務文物鑑定活動,以及與文物拍賣、文物市場等有關的藏品鑑定活動。』故宮近年屢屢爆出負面新聞,去年經歷了『十重門』,今年又有專家身陷2.2億元『漢代玉凳』非議,單霽翔此時重申舊規,立刻引起了輿論關注,媒體戲稱為『故宮專家不能幹私活』。 
  南京博物院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並非新聞,這項規定也並非故宮所獨有,博物館工作人員不搞收藏,不對社會搞有償鑑定是全國文博界多年來的『行規』,但是在全民收藏熱的背景下,金錢大潮已將這道『堤壩』沖刷得千瘡百孔。
  江蘇省收藏家協會會長徐湖平表示,鑑定界亂象已經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博物館內考古、保管、文物修復各司其職,然而有些人到了社會上通通成了鑑定專家,這是很不正常的。去年媒體曝光一件偽造的金縷玉衣,被幾位鑑定界權威估價24億,這個結果被企業主用來向銀行騙貸,嚴重損害了幾個國家級博物館的名聲。如果不是法庭審判,誰又能推翻這樣的鑑定結果呢?』他說,一些鑑定家多交錢就說真,少交錢就說假,幾千塊錢賣一張鑑定證書,這些都是公開的秘密,甚至有人參與造假、知假拍假,但是我們從來沒聽說哪個鑑定家因為鑑定失誤而退回鑑定費的,更沒聽說哪個因此而受到法律的懲處,或被取消鑑定資質的,鑑定圈基本處於法律監管的空白地帶。
  南京書畫鑑定家張蔚星則表示了相反的看法:『在市場經濟中,知識的儲備必然會變成市場的效益,這是經濟規律。一方面社會對鑑定的需要可謂嗷嗷待哺,一方面故宮要把專家圈養起來,不為提高全社會鑑定水平服務,這不合理。』他認為,要解決問題,故宮應該『關上後門,打開前門』,在禁止專家亂開證書亂鑑定的同時,把鑑定資源向全社會開放,接受預約和諮詢,為社會開展鑑定服務。這並不是什麼新做法,台北故宮幾十年來一直在這樣做,並且堅持免費服務。
  因為故宮的招牌響,故宮專家一度是『鑑定江湖』上的重要一派,如果故宮能夠讓自己的專家在江湖上『金盆洗手』,當然會在全國博物館界起到表率作用,然而當下的鑑定界之亂,已成為全社會之痛,金錢的巨大驅動力遠非自律和道德可以規範。據統計,中國目前有8000萬收藏者,藝術品拍賣年交易額約700億元,居世界首位,收藏熱必然引發鑑定熱。省古陶瓷研究會會長李紹斌經歷過讓他很無奈的場面:『一些老同志用退休金買藏品,花了大價錢把贗品當成國寶,說真話怕對方犯心臟病,不說他們還要執迷不悟,實在是進退兩難。只好委婉地說,你的藏品夠多了,足夠欣賞了,別再買了。可是他們往往根本醒悟不過來。前幾天南京江寧有一起債務糾紛,一個藏家的「寶貝」裝了三卡車,金縷玉衣隨意堆放,元青花有1000多件,稍微理智一點都知道這太荒唐。』他認為,重申禁令只是揚湯止沸,給收藏虛火降溫才是釜底抽薪。
  『要禁令,更要法治,重建文物鑑定的信用體系,靠得住的是法律而不是自律。』與畫家范曾打了一場名譽權官司的收藏家郭慶祥在電話裏明確表態。搞收藏的人找專家掌眼是『非公務鑑定』,但人之常情如何禁止?在職專家不可以,退休之後又如何監管?他說:『禁令說到底還是計劃經濟的那套管理辦法,當務之急是出台相關法律法規,建立起鑑定「鑑定專家」的規矩,有準入制,有退出制,有懲戒制,出了問題要負責,什麼情況該退錢,什麼情況要罰款,都要寫清楚,不能像現在這樣吃良心飯,無法可依。』
  【中國文物黑皮書】系列的作者吳樹先生在接受電話採訪時提出了自己的設想:『規範鑑定市場,主管部門應該出手了。與其讓專家偷偷摸摸走穴,不如成立專門的鑑定機構,吸納他們對社會開展鑑定服務。』在他看來,這樣的鑑定機構應該由德高望重的老專家、博物館的專業鑑定者和民間高手共同組成:『拿出三五十件真假文物讓他們打擂台,誰鑑定的準確率高就選誰,成立一個專家庫。對社會開放日,採用抽籤的辦法隨機決定專家組,鑑定一件文物,不論真假都給予固定報酬,避免賣鑑定書的弊病。鑑定界還要建立黑名單制,把無良專家清除出去。』
  鑑定之亂,表面是誠信缺失,收藏虛熱,根子卻在法律缺位,市場失范。故宮重申『行規』,是對自律的一種呼喚,但要規範鑑定市場,更需法律重拳。吳樹說:『收藏這件雅事,不應繼續野蠻生長,只有進入法治的軌道,才能正本清源。』 記者 王宏偉
來源:新華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