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天文台出版的【中國天文年曆】,3月5日12時21分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專家提醒說,此時節,氣溫回升,天氣漸暖,公眾需防『春困』侵襲。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含義是,到此時節開始有雷,蟄伏的蟲子聽到雷聲,受驚而甦醒過來,結束了冬眠。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春回大地才是它們『驚而出走』的真正原因。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 驚蟄時節,春光明媚,萬象更新,人們容易感到睏倦、疲乏,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民間稱之為『春困』。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解釋說,『春困』是人體生理功能隨季節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春回大地,天氣漸暖,人體皮膚的血管和毛孔也逐漸舒張,需要的血液供應增多,這樣一來,會使供給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因而人們就會產生懶洋洋的感覺,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此外,『春困』的另外一個誘因是,油膩食品使人產生飽脹感,妨礙營養攝入,飯後使人出現疲勞、瞌睡、工作效率下降等。『「春困」雖然不是病,但也會影響人們的學習和工作,不利於人的身體及精神狀態健康協調。』 『春困』雖然是自然氣候因素作用於人體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是沒法克服的,李艷玲提示說,消除『春困』,首先要保證睡眠充足。需要提醒的是,『春困』不能單純依靠多睡覺來解決,過度睡眠反而會使大腦皮層處於抑制狀態,從而『越睡越困』。另外,春日裏儘量不要熬夜,以免春困的產生和加重。 另外,在保證睡眠的同時,還要注意居室空氣的新鮮流通,以增加室內氧氣的含量;多到郊外散步踏青,呼吸新鮮空氣,改善大腦皮層的功能,振奮精神;在日常工作學習中要學會科學用腦,注意勞逸結合,適當休息,休息時可聽聽音樂、聊聊天。 此外,科學的飲食對解除春困也有很好的效果。春季飲食宜清淡、新鮮、易消化,青菜當中的胡蘿蔔、薺菜、小白菜、荸薺等食物是最佳選擇。少吃肥肉和油炸食品,以利腸道的消化和吸收。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