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8年教育部提出『逐步將書法內容融入中小學課堂教學』,到2011年明文出台【關於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歷經13載,書法教育終於正式走進了中小學課堂,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少:專業的書法老師哪裏找?選取什麼樣的教材更符合學生需要?孩子的學習時間那麼緊,還能安排下這看似有些『浪費時間』的『寫字課』嗎? …… 一時間,師資、教材、課時安排等都成為書法教育『好課』上好的掣肘所在。日前,首都師範大學中小學書法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着重研究書法基礎教育,建構中小學書法教育教學理論框架。而從長遠來看,探索科學的教育方法,讓孩子真正愛上漢字的美也成為關乎書法教育發展、傳統文化弘揚的迫切課題。 書法課『溜邊兒走』 學生坦言『沒感覺』 儘管『書法課』掛在六年級小學生劉冉源的課程表上已經有一個學期了,可他還是對這門『陌生又熟悉』的課程『沒啥感覺』。說陌生,是因為小冉源擠得滿滿的課表上還是頭一次掛上他眼中的這門『副課』;說熟悉,卻又因為每次的書法課上他都重複着一成不變的功課:寫字帖。『我們的書法課是美術老師上的,剛開始老師講過一些基本的坐姿、握筆姿勢的知識,後來上課的時候就成了自習課了。要不就是被語文、數學、英語這些主課老師輪流瓜分了。』在孩子們眼裏,這樣的書法課確實有些『沒意思』。 日前,記者隨機採訪了北京、山西等地的中小學生。孩子們天真的抱怨告訴我們,如此『無聊的書法課』絕非個例,書法課的『溜邊兒走』也在很多地區成為了普遍現象。 劉老師是山西省某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老師,同時還兼任本年級兩個班的書法課老師,她坦言讓語文老師教書法實在有些『趕鴨子上架』。『儘管讀書時學校對師範專業學生有一定的板書水平要求,我可以分析清楚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得整齊規範,但要達到專業水準的舒展美觀,輕重得宜,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據了解,書法基礎教育除了在『書法大省』以及個別經濟發達省份出現了局部繁榮景象外,在大部分地區都由於課時被擠占、師資難覓、教材缺乏等現實原因而備受冷遇。 書法教育不只是寫字那麼簡單 伴隨着公眾一片叫好聲走進校園的書法課,卻在現實中尷尬遇冷,這與當前的教育導向不無關係。在很多學校、老師、家長的心中,升學才是硬道理。沉重的考試壓力面前,所有涉及升學的主課及課外培訓受到熱烈追捧,而與此無關的書法課程則明顯不受歡迎。 更多學者則認為,中小學書法基礎教育尷尬境遇在於大眾不能充分認識書法之於教育以及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全國政協常委蘇士澍指出:『中國書法堪稱中國傳統文化最凝練的物化形態。書法教育的意義不僅在於提高學生的書寫技能,還可以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拓寬眼界,陶冶情操。』 首都師範大學中小學書法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周侃認為,書法教育中人格培養、審美教育、技能訓練三者缺一不可。一堂好的書法課必須承擔文化傳承和技法傳授兩大重要任務。而當下大部分地區的學校把書法課直接定為『寫字』課,教學內容往往圍繞着點畫、結構、字體等書法技能方面,卻忽略了書法欣賞、書法審美、書法精神、書法品格等更高層次的培養,也忽略了書法課傳承、保護文化根脈的價值功能。 讓孩子從小愛用毛筆寫字 周侃認為,只有真正揣摩到書法教育『傳承文化』的要意,才能讓我們的書法教育深入人心,成為真正的文化素質教育,也才能讓孩子從小就愛上漢字書寫之美。『書法學習是一個練眼――練手――練心的過程。首先指引學生從漢字書法的剛柔動靜、方圓曲直以及筆墨情韻中感悟它的美妙內蘊,培養學生發現美的眼睛。繼之從點畫線條、結體章法逐層深入動手學習、掌握書寫的技能方法,用心體會漢字的獨特魅力,為中華民族所獨有的漢字文化、漢字書寫藝術感到驕傲和自豪。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才能培養出對漢字、對優秀民族文化的油然而生的認同和責任感。』 蘇士澍曾撰文指出:『好的書法教育要置入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不但要教技法,也要教文化與歷史;教握筆、運氣,更教中國的辯證哲學觀;教漢字的書寫規律,更教中華文化的美學觀念,讓學生在課堂中進一步加深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而要想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就必須着力加強書法師資力量的培養、並深入研究,編寫出適合中小學生學習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科學教材。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