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本報記者李苑攝
墨盒子繪本書館(資料圖片) 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倫敦擁有書店2904家,紐約擁有書店7298家,東京擁有書店4715家;北京擁有的書店數量是全國最多的,也只有1800家。 不少實體書店店主相信,書店數量還有增長空間,一些在市場中經受住考驗的特色書店也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2011年初,海淀圖書城西北角一家家譜傳記書店不聲不響地開張。一年下來,業務量竟達到500余萬元,盈利約10%。 與此同時,我國首家會員制女性書店雨楓書館、單向街圖書館、社區書店讀易洞、墨盒子繪本館等特色書店,也正在成爲所在地區的文化地標,實現了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他們的成功秘訣是什麼?帶著思考,記者走訪了這幾家實體書店。 堅持特色 打造核心競爭力 墨盒子繪本書館是中國第一家本土繪本書店。走進書店,【豆蔻鎮的居民和強盜】、【少年與果子狸】等各國的兒童故事繪本擺放精心,書店儼然一個童話世界。 三年的艱苦經營,書店到2011年已有盈餘。談及經驗,墨盒子繪本書館創始人張弘說:『我認爲開書店,特色是最需要堅持的核心競爭力。我們要做的就是提供最全、最優質的繪本圖書。』 在張弘看來,光合作用的倒閉並非是『網絡』擠壓所致,『光合作用做到後來,讓人感到像個雜貨鋪,他們在快速擴張中迷失了自己開始的目標』。 單向街圖書館的創始人許知遠在開業之初就定位明確,『我們的書店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以書店爲主體,以沙龍爲主導,把單純的買書賣書變成思想交流的平台,這就是我們的宗旨。』 正是這份堅持,『單向街』才有今天如此的規模。 萬聖書園所在的成府路上,曾匯集過眾多風格迥異的書店。經過大浪淘沙,門面寒酸的豆瓣書店意外地堅持了下來。店主卿松表示,專營有品位的特價學術書是書店多年來一直堅持的特色,『我們的書主要來源於北京地區出版社的積壓書,我們對圖書的選擇要求很高,有時候在一大堆書中只能選出幾本好書。』 張弘認爲,特色化、專業化經營正開始成爲實體書店的發展趨勢。 主業延伸 服務多元 初春的北京,寒冷依舊,位於海淀圖書城的家譜傳記書店卻是顧客盈門,40多位老人在書店的小會場熱烈地交流著,他們都是前來參加『家譜傳記出版研討會』的。店主叫塗金燦,2011年初開設了這家書店。 家譜傳記書店專門出售各種名人傳記、家譜知識類叢書,同時也陳列著個人出書的樣品和家譜樣品,每天一開門就有讀者來。 『我們去年的業務與盈利中,賣書只占極小的部分,出自傳、修史、撰譜以及賣家譜產品才是主要的盈利來源。』塗金燦告訴記者,書店爲讀者提供的服務圍繞家譜傳記圖書這個特點延伸,而恰恰是這些延伸業務給書店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無獨有偶,墨盒子繪本書館的墨墨童畫工作室也成爲書店的一大經濟支柱。工作室在書店二層,提供兒童美術教育,孩子們的繪畫教材和靈感都來自書店豐富的繪本資源。『不僅如此,我們還把營業模式變成了賣書和借閱圖書相結合,在這裡可以辦理借書證,就像圖書館一樣。』張弘說。 未來,張弘還打算把書店的網站搞起來,拓展相關兒童商品的銷售。他一再強調:『如果生意不夠好,一定是因爲我們的經營還沒有做到位。』 辦活動 聚人氣 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如今特色書店共同的生存狀態。 開業至今,單向街圖書館組織了多場簽名售書、講座、報告會、評書會,張廣天、陳眾議、嚴歌苓等學者作家都曾坐在書店裡與讀者們親切地交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參與其中。 墨盒子繪本書館則通過放卡通電影、舉辦讀書會、故事會等方式吸引小讀者參與。 傳記家譜書店也常常召開『姓氏文化講座』、『同姓宗親交流會』等,讓讀者展示個人作品、交流經驗、結交朋友,書店還專門爲不會編寫家史傳記的人辦起了『譜牒學堂』。 【專家觀點】 轉換思路 拓展空間 網絡書店和數字閱讀對實體書店的衝擊,並沒有我們想像的可怕,圖書的定價機制和銷售模式才是主要問題。例如,2010年和2009年相比,圖書平均每個印張漲幅不超過3%,而物價上漲水平卻遠遠高於這個數字。要想在圖書銷售這個微利行業有發展,只有轉換思路才能拓展空間。 目前政府應採取措施促進書店發展,包括價格、稅收、直接的補貼等方式,以減少其他成本上升給書店帶來的壓力,這是最直接的支持。 多元化經營是實體書店的一條發展思路,書店應發展相關業務的經營,拓展書店功能。特色化可以成爲實體書店的發展方向,同時書店應向基層和社區發展。現在很多書店都設在商業中心區、高檔寫字樓等地租很高的地方,這無形中擠壓了本來就很微薄的利潤。如果能將書店開進社區,不僅降低了房租,也方便了讀者選書購書。 魏玉山(中國新聞出版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