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古戲台見證了我國戲曲的形成,促進了戲曲的發展和繁盛,是非常寶貴的『固態的戲劇文化』。我國遍布城鄉數以萬計的古戲台大都散落在偏遠山村,許多已年久失修,蟻蛀、漏雨、剝落、鬆動等現象較爲嚴重。 『刻不容緩』的背景是:據統計,上世紀50年代,全國尚存古戲台約10萬座,而2008年調查統計時僅存1萬餘座,這1萬餘座中大部分也已岌岌可危,瀕臨坍塌。 『作爲傳統戲曲的載體,戲台聯繫著我國古代多種多樣的宗教習俗和戲曲民俗,負載著傳統戲曲的藝術形態和觀演關係,乃至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王建雲說,『中國傳媒大學戲曲戲劇學教授周華斌認爲,我國遍布城鄉數以萬計的古戲台見證了我國戲曲的形成,促進了戲曲的發展和繁盛,是非常寶貴的「固態的戲劇文化」,同時還體現著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絢麗和輝煌。古戲台保護非常重要。』 據悉,2006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寧海全國唯一的『中國古戲台文化之鄉』,並在寧海建立『中國古戲台文化研究中心』。 『寧海縣現存古戲台122座,其中10座古戲台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專家們一致認爲,寧海是全國擁有『國保』古戲台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縣。』王建雲說。 戲劇之鄉寧海,歷史上戲劇活動繁盛,明清以來地方戲『平調』長期活躍於縣境內,京劇、越劇、亂彈、話劇等演出頻繁。寧海村落多以同宗同族聚居,興建祠堂廟宇盛行,戲台是其中重要部分。村民每年祭祖必演戲。全縣曾有古戲台600余座。 據王建雲介紹,散落於鄉村的古戲台百態千姿,風韻獨具,寧海從百餘座古戲台中篩選出10個有代表性的捆綁成一個總項目申請『國保』,終獲通過。而最精美的要數崇興廟和岙胡胡氏宗祠三連貫藻井、戲台,及以下浦魏氏宗祠和潘家岙潘氏宗祠爲代表的二連貫藻井、戲台。三連貫藻井戲台目前在浙江省其他地方尚未發現,僅寧海三處,二連貫藻井戲台在寧海尚有10處,單藻井戲台全縣約有數十處。 王建雲說,目前尚存的古戲台大都散落在偏遠山村,許多已年久失修,蟻蛀、漏雨、剝落、鬆動等現象較爲嚴重。爲了讓曾經輝煌的古戲台重新活起來,近年來,寧海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古戲台的保護和利用工作,政府、集體、群眾爲保護古戲台齊心合力。自10處古戲台被公布爲『國保』後,村民對戲台的認識發生了變化,一些沒有被列入的村,也找到縣文物部門,主動要求列入保護。 如何進一步保護?寧海提出『合理開發,打造品牌』的口號。一是設立專門機構,配備技術人員。使古戲台的保護更具專業化、規範化,頒布相關的保護條例,形成嚴密的保護網絡。對全縣範圍內的古戲台進行調查論證,編制保護規劃,並與古戲台所在地簽訂安全責任書,落實安全責任人。全縣各重點古戲台保護單位都成立保護小組,縣文廣新局、鎮、鄉、街道辦事處牽頭,由村幹部、業餘文保員等組成,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確保古戲台安全。先後舉辦寧海古戲台圖片展;出版【寧海古戲台】專著;推出【戲台春秋】、【寧海古戲台】等電視專題片。 爲發揮古戲台的作用,該縣還挖掘古戲台的文化內涵,開發旅遊。縣政府每年安排專項經費用於古戲台的維修,共投入古戲台保護經費2000多萬元。 王建雲說,在確保10座『國保』古戲台安全的同時,科學論證,分步實施寧海古戲台的保護規劃,逐步增補古戲台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保護名錄的數量,提升其文化品位,並計劃設立寧海古戲台保護專項資金,在適當時建設古戲台博物館,讓古戲台重新活起來。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