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青黃玉龍鳳紋化妝檯(含坐凳) 體積:化妝檯127.3×81×47.8cm,坐凳體積為45×45×32cm;重量:化妝檯265.2斤,坐凳72.7斤;成色:玉質青黃色,間有糖色成分。CFP 我有位鄰居,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外號叫『萬事通』。聽人說宋版書值錢,『萬事通』說了:『我家裡有一套宋版書呢!』人家問啦,您那是真正宋版書嗎?『萬事通』忙說:『沒錯!是宋版書!就是【康熙字典】。』 ――劉寶瑞相聲【畫扇面】 近日,一套『漢代青黃玉龍鳳紋化妝檯(含坐凳)』引來不少關注。這套去年由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的玉制化妝檯、坐凳,以2.2億元的價格簽訂買受協議,創下新的玉器拍賣紀錄。但這套拍品『高坐器具』的形態,與漢代人『席地而坐』的狀況不符,這幾天在網絡上被廣泛質疑,被稱為『作假不專業』,從而引起熱議。即使拋開天價拍品背後的利益紛爭,由於文化的缺失與誤讀,像劉寶瑞相聲中那樣『張冠李戴』的笑話,如今在生活中並不鮮見。 穿越歷史 錯誤百出 公元前173年,漢文帝劉恆把當時著名的政論家賈誼從長沙召回長安,君臣相談甚歡,漢文帝『移席』湊到賈誼前,談到半夜方止;公元280年,西晉名將杜預攻取荊州,不久後西晉滅吳。杜預統兵喜歡帶着胡床(類似於今天的馬扎),以供行軍間隙坐下休息。『從西漢到三國,都沒有凳子這種坐具。』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寧可說,『漢代人席地而坐,為了生活方便,只有幾、案和臥榻等矮家具。東漢後期從北方游牧民族引來胡床等坐具,桌、椅等式樣的家具唐代才出現,直到宋代才出現與今天類似的「高坐器具」。』 由於藉助具體的形象表達,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常常出現將後世物品移至前代的文化誤讀。寧可介紹:『影視劇中先秦時期的戰爭場面,總有配備馬鞍、馬鐙的獨立騎兵,那時儘管趙國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但並沒有普及到其他國家,當時基本還是靠兵車作戰的。』寧可還談到,宋代才將紙張裝訂成書,在此以前,『書籍』即便不是竹簡帛書,也該是紙張裝成捲軸的樣子;青花瓷至少要到唐代後期才有;『格格』這個詞,一般是清代對親王以下郡王女兒的稱呼……由於對類似知識不了解,致使影視劇穿越歷史一類的文化誤讀司空見慣。 以訛傳訛 附會曲解 『金、皮、彩、掛,全憑說話。』這句俗語是說以前相面算卦、走街賣藥、魔術戲法、練武賣藝四個行當,主要靠花言巧語來獲取錢財。『影視劇中有些歷史方面的錯誤,在所難免,嚴格說起來京劇中的錯誤更多。』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學泰表示,『但如果在傳遞信息、學術研究等方面,因為文化誤讀而以訛傳訛,那文化豈不成了江湖把戲。』 近日電視上一段訪談節目中,介紹某地盛產羊肉,當地人說,清朝時慈禧太后曾有專門命令,讓當地保障羊肉的產量,以供軍需。『這恐怕就是臆造的了。』王學泰說,『慈禧屬羊,她特別忌諱「羊」字,更別提宰羊吃肉了,是不可能下這種命令的。』王學泰還談起,最近一本書法雜誌刊載了某書法研究院院長給演員歸亞蕾的題詞,將『皇后』寫成了『皇后』。在繁體字中,前後的『後』寫作『後』,而皇后的『後』就寫作『後』。『書者可能是想寫繁體字,結果反而弄巧成拙了。』王學泰說,『本該有文化優勢的傳媒、文藝領域,如今反而頻現誤讀和曲解。』 文化環境的改變,容易讓人們用當代思維想象古代社會。王學泰記得,著名導演王扶林曾籌拍電視劇【魯班】,因為劇本歷史錯誤太多,最終只好放棄。『即便缺乏相關知識,至少應對傳統文化心存敬畏。』王學泰說。 知識淡忘 文化隔膜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著名的【元日】詩,記載了當時人們過年飲屠蘇酒的習俗。『屠蘇酒』由大黃、蜀椒、桔梗、桂心、防風、白朮、虎杖、烏頭等八味中藥配成,其義為『屠絕鬼氣』,『蘇省人魂』。如今過春節,人們不太喝屠蘇酒了,但年夜飯闔家圍坐喝些酒,依舊有個飲用次序問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陶思炎介紹,按照文化傳統,年酒應該由家中年齡最小的孩子先飲,而年長的老人要最後飲。古人有『小者得歲,先飲賀之;老者失歲,後飲殿之』之說,孩子先喝,祝願他快快長大,而對老人來講,過一年少一年,年酒是苦酒,他要守住自己的歲月,故不可先飲。民國書法家譚延]曾有詩句『我憶童時猶昨日,居然最後飲屠蘇』,就是用飲年酒的次序,來感懷時光流逝。 陶思炎表示,我們雖不強調恢復過去那些民俗,但對文化符號的歷史和內涵不可置之不理或一竅不通。淡忘知識會形成文化隔膜,今天人們對譚延]詩句的感受,恐怕不如譚延]對王安石詩句的感受。 言及減少文化誤讀,寧可覺得不妨多『咬文嚼字』,通過字詞的意思能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王學泰認為,應減少教育的功利傾向,那些考試用不着的知識並非就不重要。陶思炎則強調,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正確釋讀和深刻領悟,可以維護民族的歷史傳統,找到創新發展的基礎。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