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觸摸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古老文化在生活中傳承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2-8 00:00| 發布者: 南丘| 查看: 1316|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參觀者在錫伯族傳統牛角弓展示台前張弓試力。本報記者 諶強攝 柳編手藝讓邱守勝夫婦身居家中也能收入兩萬元以上。本報記者 諶強攝 ...

參觀者在錫伯族傳統牛角弓展示台前張弓試力。本報記者 諶強攝

柳編手藝讓邱守勝夫婦身居家中也能收入兩萬元以上。本報記者 諶強攝

母女倆在皮影展示台前聚精會神地操作皮影戲曲人物。本報記者 諶強攝

阿壩州婦女現場展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藏族編織挑花刺繡技藝。本報記者 楊慧峰攝

中國民間傳統佳節元宵節期間,文化部等部委舉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於農曆正月十四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拉開大幕,來自全國各地的188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類項目的珍貴實物近2000件參加展覽,近170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現場爲歡度佳節的觀眾展示精湛技藝,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農展館處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

讓非遺傳統技藝爲當代生活服務

此次大展是迄今爲止文化部組織的規模最大、展示門類最齊全、技藝最精湛、作品最豐富的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活動,並確立了生產性保護這一主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近年來廣泛地被專家學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社會各界民眾關注,此次大展的舉行,通過一大批喜人成果的生動展示展覽,讓人們更加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理念和現狀,推動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

文化部部長蔡武在大展開幕式上的致辭中說,近年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爲新時期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部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特點和內在規律,積極探索科學的保護方式和方法。其中,對部分具有生產性質和特點的代表性項目採取生產性保護的方式,統籌協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不僅有利於增加傳承人和當地人民群眾的收益,提高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而且能夠促進文化消費、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來自青海熱貢的藏族唐卡製作技藝項目國家級傳承人娘本對此深有體會。展廳中,一道十多米長的畫牆上陳列展示著一幅唐卡畫,娘本望著這幅十五米長的大型作品說,畫中畫的是十五個主佛,那是他和十個徒弟用三年多時間精心創作完成的,不僅表達了大家虔誠的信仰,同時也是對美好生活的讚美。

娘本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生產性保護給他從事的唐卡製作和人們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現爲青海熱貢的藏族唐卡國家級傳承人的娘本,以前主要的工作是在寺廟中繪製唐卡,生活並不富裕。而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在現實生活中,以傳統技藝謀生也不容易。但在政府提倡和支持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娘本帶著他的傳統技藝踏上了一條嶄新的生活之路。

在國家和當地政府支持下,娘本以他的滿腔熱情和掌握的唐卡製作技藝,在家鄉創辦了熱貢畫院,招收了80多個當地貧困農牧民的孩子和孤兒,帶著他們學習繪畫和製作唐卡,並辦起了經營各種生產性保護民族藝術品的公司。如今,十年過去了,當年的貧困村民已住上了新房、開上了汽車,畫院製作的唐卡、堆繡、繪畫、泥塑、石雕、木雕等各種民族藝術品已遠銷海內外。

娘本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是傳統技藝保護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如果不通過生產性保護,沒有效益,與大家的生活沒有密切的關係,大家也不會有這樣多的熱情和興趣,年輕一代也沒有學習和傳承的願望,可能早就干別的去了。現在,通過生產性保護,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也使更多年輕人願意學習繪畫和製作唐卡,技藝得到了更好傳承。

王炎生已經76歲了,但在農展館大廳里見他一襲白衣、手腳麻利地和泥、用長木棍用力地攪動工作檯轉動、精心地摶泥成器的時候,誰也看不出他是已過古稀之年的老人。王炎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11歲開始學藝,至今已六十多年了,是景德鎮目前資歷最深的手工圓器做坯師傅,祖上世代拉坯,他已是第五代傳人了。

王炎生說,他最擅長做的活兒是碗、盤、壺等圓器類的坯,但也不完全是傳統的形態,根據時代發展和現代生活的需要,這些傳統技藝也在生產性保護中適應社會需求,多年來,他在不斷追求和創新中,也嘗試著突破圓器做坯的單一品種模式,創造出新的器皿形態來。在王炎生現場演示技藝的工作檯上,就擺放著他剛剛拉制出的自己創造的多節葫蘆瓶,十分新穎、時尚。

王炎生目前在他工作的景德鎮古窯瓷廠專門從事圓器做坯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圓器做坯技藝是景德鎮傳統手工制瓷技藝中的一種,古窯瓷廠是近年來文化部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工作、命名公布的第一批4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之一。

此次參加大展、承擔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建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傳承重任的福建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則是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中的一個。

建盞產於福建南平建窯,始於唐,盛於宋,是宋代八大名窯之一,因歷史變遷失傳八百年之久,後經研製發掘並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傳統燒制技藝,使這一傳統技藝在生產性保護中得以發揚光大,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也與南平的武夷葉啟桐武夷岩茶(大紅袍)傳統技藝製作研究中心一起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在建盞燒制技藝展示台前忙碌著的,是建窯建盞傳承人孫建興、栗雲夫婦和他們的女兒孫莉一家人,孫建興看著女兒在工作檯前熟練地制坯,偶爾給一些指點,不時露出滿意的笑容。不一會兒,一個碗坯成型,孫莉拿起一根細線,在旋轉的工作檯上向泥坯的底部勒去,一個精美的泥坯隨後就出現在她的手中,隨後泥坯又輕輕地落在一旁母親伸過來的木托上,放到一邊晾著。

孫莉剛屆而立之年,已隨父親學習建盞燒制技藝十年了,她說自己祖輩也掌握著這門古老的傳統技藝,一代一代傳到自己這兒,自己還年輕,還要更好地學習,做得更好,將這門傳統技藝好好地傳承下去。栗雲指著展廳牆上張貼的八條生產性保護措施說,這是當地政府部門與研究所、傳承人一道制定並實施的,對建盞燒制技藝的學習和傳承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生產性保護使古老技藝更好傳承

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林彤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既讓傳統技藝融入了當代生活、爲當代生活服務,同時也增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身基礎和活力,使保護和傳承的工作得以做得更好。林彤說,在大展開幕式上代表參展單位發言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傳統編織挑花刺繡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楊華珍,她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說明。

楊華珍正在展台前仔細地回答著一個個參觀者的詢問,就像她在四川省汶川地震災區回答徒弟們的提問一樣。阿壩州是藏族、羌族聚居的地方,汶川大地震發生時,楊華珍已退休,但看著因地震失去土地的農村婦女沒有活兒干,生活也無法安定下來,她特別想盡一己之力去幫助她們,她想到了傳統藏羌織繡。面對地震帶來的重重困難,她與災區的藏羌婦女一道,搶救、徵集、保護了三千餘件傳統藏羌織繡作品,並在汶川等地舉辦培訓班,傳播、傳承藏羌織繡技藝。

楊華珍說,小時候向媽媽、外婆學習過做針線活和刺繡唐卡,現在可以通過這些傳統技藝來幫助大家。現在,楊華珍應汶川縣政府邀請,在汶川縣映秀鎮組建了中國汶川藏羌織繡傳習所,通過培訓,帶動一千多名農村婦女走出了一條依靠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居家就業、在家致富』的康莊大道。爲了幫助農村婦女就業,汶川縣爲傳習所培訓班提供了八百平方米裝修好的房子,由楊華珍免費培訓農村婦女。楊華珍不僅不收學費,還提供學習材料,有時,學員由於技術不熟練而損壞了材料,她不計較,用自己在成都搞刺繡、賣唐卡的錢來彌補,使學員安心學習。

幾年下來,楊華珍在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中,採取了『協會+傳承人+公司+農村合作社』的模式,經過楊華珍培訓的農村婦女,大多在自己的家中從事農業勞動同時,還能靠這門新學的技藝每月掙幾百元,而一直跟隨在楊華珍身邊專職搞刺繡的人,每月也能掙一兩千元,她們製作的傳統藏羌織繡藝術品已遠銷海外,楊華珍也盡力爲在家的農村婦女們努力尋找著新的業務,讓她們在家中製作,她也因此被香港和四川省分別評爲『優秀義工』和『傑出志願者』。

與楊華珍在四川汶川走出的『居家就業、在家致富』新路一樣,山東省臨沂農民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中走出了一條『打柳編筐、養活一家』的新路。沂河、沭河沿岸的自然條件適宜生長優質杞柳,當地農民自古以來就使用柳條編制各種農用和日用筐籃,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了這一就材加工、量材爲用的傳統手工技藝,柳編技藝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中,臨沂傳統柳編告別了過去自給自足的生產形態,開始採用『經銷公司+經銷商+農戶』的現代形式組織生產,隨著國際化市場的開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成爲臨沂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和外貿出口支柱產業,帶動了當地25萬農民從事柳編生產,柳編出口量占到全國出口總量的60%,臨沂被譽爲『中國柳編之鄉』。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院長趙屹老師說,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曾在臨沂等地開展『手藝農村――山東農村文化產業調研』這一課題,對臨沂柳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生產性保護的現狀進行了田野調查、理論研究和創新設計。趙屹說,除了給當地農民生活帶來令人欣喜的改變外,臨沂柳編技藝也在生產性保護中和產業化的帶動下,在挖掘、整理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產品類型日趨豐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趙老師邊說邊翻開了一本展示調研成果的小冊子,上面用彩色照片展示的臨沂柳編技法統計竟有四十種之多,而其中的鳥巢編、亂編、鏤空編等技法的各種藝術品就放在進行現場展示的邱守勝師傅身邊,不時有參觀者在觀賞編結技藝的同時,總是想將那些精美的展品一一買走。趙老師說,臨沂柳編在生產性保護中已發展出家居、裝飾、文房、園藝、寵物、家具、旅遊休閒等不同類別的三百多個小類的一萬多個花色品種,並因其低碳、環保、自然、時尚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延續與回歸

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所副所長、研究員邱春林說,此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也讓我們更加深入地關注和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中的一些課題,大展中展覽展示的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類項目等,其傳承狀況原來就是在實際生活中傳承,我們現在強調生產性保護就是要尊重原來的狀況,讓其回歸這種狀態,使之得以持續和健康發展。

邱春林說,對於這些具有生產性質和特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果只靠單純的靜態保護和搶救性保護,單純地進行資料和文獻整理研究,不足以激發其活力,通過生產性保護,既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今天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得到統籌協調,也能夠增加這些技藝項目傳承人和當地人民群眾的經濟收益,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能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此次大展帶給我們的啟示。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