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這是人們對廟會最多的抱怨。廟會和廟會雷同,攤位和攤位雷同。傳統的老北京廟會其實就是民俗演出與民間商業的匯集地,二者缺一不可。不過時下廟會組織者的商業神經明顯更強,以致廟會文化演出活動顯得陳舊落套,難為百姓接受,而且不少廟會只是開張時有民俗表演,接下來全是叫賣東西。懷舊,是廟會的主題。但人們很難再回到過去,很多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的復古,並不能搔到人們的癢處,反而讓人心生反感。很多廟會上,最火的不是老北京小吃,而是烤羊肉串,廟會儼然變成了小吃街,令人啼笑皆非。 『逛廟會了嗎?』 這是前些年春節期間不少北京人的見面問候語之一。 但如今,這樣的問候越來越少。歷經20多年的京城廟會,因沒有新意且同質化嚴重,其吸引力正在逐年下降。如何處理好懷舊與創新的問題,已成為京城廟會亟須突破的瓶頸。 ◆懷舊:老套與俗氣 廟會,源於舊時的祭祀活動,後逐漸與集市交易融為一體,成為人們祭祀神靈、交流感情和貿易往來的綜合性社會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或『節場』。隨着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廟會成為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民俗活動,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 改革開放後,廟會又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不少中老年人本着懷舊的心理去重溫兒時的記憶,年輕人也圖新鮮地去湊熱鬧。起初,人多、雜亂的廟會還頗有人氣,但千篇一律的樣式和攤點,讓人覺得單調、乏味、無趣,近年來逛廟會人數銳減。老套與俗氣,似乎成了京城廟會一種揮之難去的『雞肋』感。 廠甸廟會是全國首個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廟會,它依託琉璃廠文市,因不收門票而人流蜂擁。在出版社工作的方女士說,廠甸廟會剛開辦時,她大年初一帶着孩子去逛廟會,只能隨着人流往前走,遊行似地走了整條街,路旁的攤點根本無法靠近。而且那些攤點,小吃因衛生環境不好不敢讓孩子吃,假花、玩具都太粗糙,唯一的收穫是買了一個風車,結果沒回到家就壞了。去地壇廟會,進了公園,看到如織的人流,連逛都沒逛就打了退堂鼓。以後過年再拉孩子逛廟會,孩子打死都不去。『孩子放了假,天天在家上網,想帶他出來見識一下老北京風情,可這廟會也太讓人失望了。』方女士無奈地說。 千篇一律,這是人們對廟會最多的抱怨。廟會和廟會雷同,攤位和攤位雷同。傳統的老北京廟會其實就是民俗演出與民間商業的匯集地,二者缺一不可。不過時下廟會組織者的商業神經明顯更強,以致廟會文化演出活動顯得陳舊落套,難為百姓接受,而且不少廟會只是開張時有民俗表演,接下來全是叫賣東西。過去的廟會對商品流通起到過積極作用,廟會的集市是吃穿用玩無所不包的。但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不必到廟會上買生活必需品了。可想買些獨特的老北京的玩意兒,也不那麼可心。退休工人老那說,現在賣的兔兒爺,都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廠甸廟會獨有的一米多長的糖葫蘆也見不到了…… 懷舊,是廟會的主題。但人們很難再回到過去,很多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的復古,並不能搔到人們的癢處,反而讓人心生反感。即使是原汁原味的東西,如今品起來也難免會有『珍珠翡翠白玉湯』的尷尬。單調的重複和老套讓中老年人沒有心情,更難以吸引年輕人。今年的龍潭廟會上,最火的不是老北京小吃,而是烤羊肉串,廟會儼然變成了小吃街,令人啼笑皆非。 ◆創新:難成氣候 京城廟會,多打民俗牌。要辦出特色和新意,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探索創新。近年來,大觀園的『紅樓』主題,朝陽公園和石景山遊樂場的『洋廟會』顯得與眾不同,而今年北京國際雕塑園的相親廟會更是大為火爆,8萬多人來趕此大集,讓人覺得新奇:原來廟會還可以這樣辦。 『替兒女着急的老人占此次廟會相親的70%』,據相親大會主辦方工作人員介紹,今年的春節廟會相親人數比往年要多。去年的廟會相親幾乎都是老人來參加,今年年輕人也多了。主要是這兩年相親節目熱播後,激發了年輕人相親的熱情,改變了認為相親就是丟面子的想法。但也有部分家長認為,只是單純交流信息未免單調,要提高成功率,還是應多給年輕人之間提供交流的機會。這也是相親廟會面臨的新問題。 其實,每年出新是個大難題,如大觀園紅樓廟會,年年省親未免落套,今年園內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免費給非遺項目提供20個攤位,集中展示泥人、空竹、面人、料器、內畫鼻煙壺等非遺項目。但遺憾的是,這些攤位遇冷,說明傳統文化要融入當今生活,仍需在形式及內涵上與時代接軌。 前門大街廟會今年仍是一屆台灣風情廟會,小吃+巡演+創意生活產品+生活情調小物件+台灣風情的組合頗受年輕人的青睞。但每年需有新的主題,也給主辦者不小的壓力。 今年最大的廟會『創新』是在清東陵舉辦的穿越廟會,在這裡,清代皇帝與阿凡達、機器貓等穿越到了一起,引來質疑和批評。著名作家肖復興說:『這樣的廟會,既是對死者的不尊重,也是對廟會的肆意解構,是對年文化的褻瀆。清東陵廟會的組織者應該對公眾作出反思和檢討,要讓人們知道廟會是有邊界的,不能想一出是一出,隨意拿文化當玩偶來糟蹋。』 廟會既是娛樂觀光的地方,也是一個展示才技的舞台;既是一個消費的市場,也是一個文化的載體。從這個意義上看,廟會面臨的創新挑戰還有很多。比如,如何拓展廟會的開放程度,如何引進外地的、外國的文化理念及表現形式,以便給遊客帶來持續的新鮮感;比如,如何使北京的廟會根據時代熱點,策劃特色主題,將休閒與學知結合起來;比如,如何根據自己的傳統特長和未來發展,確定獨特的遊客定位,打出品牌效應…… 這樣,才能使創新形成氣候,從而使廟會充滿活力,並延長其生命力。 ◆文化幾被商業湮沒 過去,廟會是傳統和厚重的文化象徵,在春節廟會上,人們能夠看到最民俗和最民族的藝術融合。但隨着『新』廟會的出現,商業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人們發現廟會已經離傳統印象相去甚遠。 廠甸廟會剛恢復那幾年,最多時曾安排30多檔花會來表演。天橋的中幡、延慶的木偶秧歌、密雲的撲蝴蝶、門頭溝的太平鼓、懷柔的二魁摔跤……特別受歡迎。廠甸廟會還曾立起過海王村的門樓,搭起過茶棚、電影棚,棚里放滿長條板凳,傳統味道十足。但是,蜂擁的人群使原本逼仄的場地更為擁擠,巨大的安全隱患讓這些表演不斷瘦身,直至消失。不少市民反映,廠甸廟會自去年起搬至陶然亭公園舉辦,全然沒有了年味。 廟會蘊藏着文化及商機,但是開發這些不能全指望市場來解決。政府在規劃、管理上,還有着很大的作為空間。舉例來說,小吃是廟會的主角。但是,廟會上的老字號小吃,卻是遭遇『克隆』最嚴重的地方,正宗老字號追查假冒商標又有難度。而廟會小吃的招標經營權,卻只需要提供經營許可證、食品衛生許可證、健康證就可以,而不需要經營者提供商標註冊證明,這無疑給商標侵權提供了機會,對於廟會的本來形象構成了傷害。而今年龍潭廟會烤串擠掉小吃,不少人認為沒有年味,但在商家看來,賺錢才是最重要的。對此,有專家表示,廟會是文化產物,文化才是廟會的核心,商業性只是附加價值,兩者雖缺一不可,但是商業性不能凌駕於文化價值之上。而目前廟會舉辦重點過度集中在項目招商、價格競爭上,忽略了文化,自然丟掉了品質。 一些年輕人則認為,目前的廟會多為公園展覽式的靜態廟會,應當提倡一種行進式的廟會,讓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進來。或者增強互動,多一點兒個人參與的競技活動,讓有一技之長的『達人』們顯一顯身手,露一露崢嶸,不僅可以活躍氣氛,還可以還原廟會傳統中固有的自發性和節日狂歡的喜慶勁兒,一定能吸引更多的人,造成大的文化景觀,其在隱性收入和提升廟會品牌方面發揮的作用將難以估量。 也有專家建言,北京的廟會欲擺脫同質化的尷尬,可做區域性的規劃。南部城區的廟會,如龍潭廟會,可主打宣南文化、天橋文化,重現老北京市井生活;北部城區廟會,如地壇廟會,可主推皇城、壇廟祭祀文化;東部城區的廟會可以糧倉文化為特色;西部城區廟會可再現老北京貴族節慶習俗。這樣不同地區的廟會主打其地域性的文化,既避免了同質化,又能弘揚老北京傳統。 看來,廟會創新真到了動真格的時候了,其關鍵是要提升文化品位,而這又要把握好懷舊與創新的分寸。近幾年出現過一些新廟會,盲目照搬舊有形式或西洋模式,都不能持久。其實,辦廟會還是應解放思想,開拓思路。只有創新,才能給傳統注入活力,才能使懷舊也懷出另一番值得回味的滋味,從而使廟會獲得社會的認同,長久地生存下去。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