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劉震雲已經成為文學院教授之後,我們特別高興,原先在課本中接觸到的人居然是我們院的老師了。原先總覺得雖然在文學院學習文學,卻漸漸距離實踐性的文學越來越遠,但現在我們可以離真正的文學近了一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2009級本科生張弛說。 不止是劉震雲,閻連科、王家新、勞馬、孫郁……『中國人民大學作家群』已逐步引起廣泛的關注,成為認識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窗口。 文學院不培養作家,卻不能沒有作家 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把人文學科的發展和提升作為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突破點。從優秀學者引進到駐校作家、駐校詩人進校,人才戰略不僅推動了學科的發展,也培育了獨特的學術氛圍和教學環境。 2006年當代著名詩人、詩歌理論家、批評家王家新調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2010年當代著名作家閻連科正式調入; 2011年5月當代著名作家、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者劉震雲正式成為文學院教授…… 對於人民大學的學生來說,作家群成為一個近距離接觸文學的平台。 劉震雲的講座座無虛席,深受歡迎,同學們需要排隊拿票。外國語學院2009級本科生孫詩穎也特意聽了講座,『我在北大的同學一周前就問我能不能幫他拿到劉震雲講座的票,昨天排隊拿票的人特別多。』 在人民大學,作家進校不只是一種人事機制。『著名作家進人大』已經成為一個品牌活動。通過作家與批評家尤其是青年批評家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對當代文學有影響力的作家作品進行深入的研討。『作家需要高校,高校更需要作家』,採訪中,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郁教授說。 在民國時期,作家往往本身也是學者、教授,如魯迅在北大開講【中國小說史略】,沈從文在西南聯大講授寫作,他們集創作和研究於一身,不僅留下了經典的文學作品,同樣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學術貢獻。然而,如同魯迅等身兼學者和作家兩重身份的人卻很少。『大學教師主要是學者,主要任務是做學問,但作家也非常重要。因為大學還是以傳授知識為主,作家作為重要的一個部分,保證了學術生態的多樣性。』孫郁說。 『作家講課和教授講課是不一樣的,教授講的多是共性,作家主要講自己的創作體驗,是個性的。作家不是培養出來的,但上沒上過大學是不一樣的。一流的作家給學生上課、講座,可以培養同學們對文學的興趣,對學生是有好處的。』劉震雲說。 駐校詩人:文學的堅持 『十一月的麥地裏我讀着我父親 …… 我讀到我父親是一匹眼睛大大的馬』 秋日,朗朗的誦讀聲,一字一句響徹人民大學公共教學一樓。 2010年,文學院成立『國際寫作中心』。王家新教授負責中心工作,他提出參照世界上著名大學如哈佛、耶魯的模式,建立駐校作家、駐校詩人制度,在中文學科建設的路上另闢蹊徑。通過邀請國內外著名作家、詩人到校講學、交流、從事寫作項目,以多種方式促進中國文學的發展以及國內外文學的交流和對話。詩人多多、藍藍先後應邀成為人民大學駐校詩人,此後還將考慮邀請國際上的著名詩人。 『駐校詩人的到來,不僅給校園帶來一種詩歌的氛圍,還使學生們詩的敏感性被喚醒了。不僅是文學院的學生熱愛詩歌,很多其它專業的學生對文學和詩歌也很感興趣,青春本來就是詩歌的年齡。』王家新說,『古今中外,文學都是以詩為核心的,但在今天的大學教育中,學到的是一些空洞的文學知識和理論,大學畢業後還不知詩為何物。在這種情形下,駐校詩人會對改變大學文學教育產生一些作用。』 『在大眾文化的時代,詩歌是邊緣化的,不為時代所注意,我們邀請優秀詩人來做駐校詩人,即體現了我們在這個時代對文學的價值和標準的堅持。』王家新強調。 作家打開了天窗,大學需要這樣的精神 『人民大學作家群這個概念還是韓國學界提出的,在韓國,影響最大的中國當代作家就是莫言、閻連科和劉震雲。』文學院院長孫郁笑着說。 孫郁,中國魯迅博物館館長,2009年擔任文學院院長。孫郁教授本身就是文學院近年來實施人才引進戰略延請的知名學者。說起文學院引進學者,可以拉出一張長長的單子,其中包括『海歸』和海外學者劉小楓、耿幼壯、雷立柏等。 作為文藝學專業學科帶頭人,劉小楓已經參與新開設古典學實驗班的教學,『文學院是以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為主,但是其中的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等都涉及西學,很多專業同樣需要「中西會通」。』 『作家有作家的思維,充滿智性和趣味,充滿挑戰性和想像力。作家的意義在於,在這個時代我們所有人都是規矩的,所有事都是規矩的,但作家打開了天窗,讓人的心性自由地奔跑。大學需要這樣的精神。大學的學科規劃是規矩的,但有時是需要一種不規矩的,就像梵高的畫,因為不規矩才凸顯了價值。』孫郁說,『真正的作家從來都是社會培養出來的,不是大學裏培養的。但大學卻不能沒有這份精神,這種氛圍。』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